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剖宫产腹部感染切口治疗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464次

剖宫产术腹部切口长期不愈,并通过接触传染使新生儿感染。笔者旨在探讨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正确换药及预防方法,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0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患者,年龄18~42岁,其中25例属于脂肪液化;5例为切口深部的感染,即在术后第1天开始发热,体温个别达39℃,在排除其他系统及产褥感染并发症后,确诊为切口感染,深部感染于术后3 d开始表现出切口红、肿、热、痛。

1.2治疗方法

1.2.1对切开深部感染的治疗[1]:将皮下组织全部敞开,先用无菌镊子仔细探及腹直肌前鞘、肌肉层以至腹膜层,以确定感染的部位。如果感染部位深,镊子不易探及时,可用探针探明感染部位。最不易发现的是肌肉层的积血引起的感染,当无菌镊子探及感染腔时,往往会有大量脓性液涌出,有的伴有恶臭。故此时关键在于敞开切口的大小及深度,应该将腹直肌前鞘、肌肉层缝线全部拆除,仔细探明感染的部位及深度。对于探明是肌肉层积血引起的感染,用小纱布或棉球彻底清理干净积血后,用双氧水及盐水反复冲洗。使用甲硝唑纱布做引流,填充整个创腔。换药后会有大量渗出,浸湿纱布。此期间每天换药2~3次,换药时反复观察切口情况确认已彻底清除死腔。死腔彻底清除后,可见到创面逐渐新鲜,肉芽组织开始生长,创腔逐渐变浅,此时可将装有盐水的注射器反复冲洗创口,再用盐水纱布轻填创腔,以利创口迅速自下向上愈合。经过3~4天的换药处理,便可见到整个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迅速,渗液明显减少时,只需用盐水简单冲洗,创口内无需填塞纱布。创可贴稍微将伤口靠拢,纱布盖于伤口,便可考虑患者出院。出院后间隔3~5 d来院换药。无需考虑二次缝合问题。对于感染只限于皮下脂肪的,处理起来更加简单。

1.2.2对脂肪液化的治疗:于术后3~4 d挤压切口有渗出时,将整个伤口敞开,便见到坏死发黑的脂肪。用刮匙全面彻底刮除坏死的脂肪,其坏死的脂肪深度及宽度均应该刮到,这是感染切口尽早愈合的关键。用双氧水及盐水冲洗创口,盐水纱布做引流,填充整个创腔。经过2 d的换药,便可见渗出减少,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只将装有盐水的注射器冲洗创口,纱布盖于伤口,创可贴稍微将伤口靠拢,纱布盖于伤口,便可考虑患者出院。出院后间隔5~6 d来院换药,无需考虑二次缝合问题。对于深部及浅部的感染,在肉芽组织生长时,创腔内洒上葡萄糖粉或白糖,以利切口愈合更加迅速。

2 结果

所有患者好转后出院,并遵医嘱及时换药,后均痊愈。

3 讨论

3.1提高手术技巧是关键:对于切口深部或浅部的感染,多数是因为手术操作不当引起。比如,撕拉肌肉时,损伤肌层下静脉血管以致出血而术中未发现,术后患者发热,换药时才发现肌层积血。改良后的方法是,术中分离腹直肌后不急于撕拉,而是将腹膜切开后与肌层一起撕拉,这样就能杜绝了仅因为撕拉肌层而造成的血管损伤。对切口各层勿反复钳夹,以免造成组织坏死。术中尽量减少缝合线头,腹膜用荷包缝合。腹直肌前鞘做连续缝合,腹直肌做“U”型缝合一针即可。皮下脂肪,特别是对于皮下脂肪厚者,感染更易发生。故术中尽量减少对脂肪层的揉、搓。出血较严重的地方,只需钳夹止血,勿需缝扎,以免线结过多,形成异物,增加感染。皮下脂肪不需要另行缝合,以免反复缝扎,对皮下脂肪造成破坏,引起感染。

3.2一旦发现切口感染,换药时绝不能姑息:深部的感染,在初次换药时要及时全部敞开切口,彻底清除感染灶,可使感染切口在短时间迅速愈合。同时再换药时,为减轻患者痛苦,尽量不要触碰切口。在病灶清除、肉芽组织生长时,尽量用注射器以盐水冲洗创口,不用双氧水冲洗,以免增加患者对换药的痛苦和恐惧。

3.3尽可能不考虑二期缝合:剖宫产腹部切口,其张力小,组织易于对合。在感染灶彻底清除后,只需要用创可贴轻拉伤口,其下不需放置引流,患者即可出院。出院后3~5 d来院换药。临床观察切口可于20天后完全愈合。如果感染灶没有彻底清除,二次缝合后仍然发生感染。增加患者痛苦及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临床医师压力。

总之,术中细微操作的改进,就能避免切口感染。术后仔细观察切口,及时发现异常,正确及早处理,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感染切口。

4 参考文献

[1]刘兴会,何镭.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8(6):41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