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初产妇分娩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473次

  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注意的问题较多,因为对产房和分娩流程不熟悉所以形成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而医护人员作为陪伴产妇进行分娩的对象,应该通过研究临床护理问题来找到最适宜产妇分娩的模式,帮助产妇解决多方面的问题,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分娩,对提高顺产率、护理满意度都有益处[1]。选择2010 年10月~2012年10月于妇产科进行初次分娩的产妇60例,对其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观察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初次分娩的孕产妇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6.9岁,孕周38~40 周,平均39.1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27.2岁,孕周 38~41周,平均38.9周。对全部患者进行胎位检查均显示无恙,产妇骨盆内外测量时不存在异常情况,且不存在任何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现象,并不倾向于剖宫产手术。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孕周三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理人员带有一定的担忧,而希望能通过外界或心理的护理来减缓焦虑、紧张的心理,而初产妇作为初次分娩的对象,从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分娩过程,所以更容易出现复杂心理,如果不及时给予指导和排解,甚至会出现抑郁、恐惧的心理。网络搜索的形式来找出依据,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循证医学分级水平来做出评价和确定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2]:对两组产妇的产龄、孕周、文化程度进行比较,以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作为判断传统护理和循证护理模式好坏的标准,观察和记录相关情况,为循证护理提供依据。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x ± s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在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三项指标上都低于采取传统护理模式的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1.2 方法:①传统护理模式:针对对照组60例产妇采取传统护理模式,密切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当规律稳定时且子宫开口超过2 cm 时即可进入产房进行待产,护理人员及时观察产妇产程情况并帮助产妇分娩,并不采取其他特殊护理措施。②循证护理模式:针对观察组60例产妇采取循证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在助产前收集大量产房护理的资料和案例,根据自身实战经验提出相关的护理问题,选取一定数量的孕产妇对其进行产前和产后的问卷调查,记录其问题和心理情况,通过交谈的方式来全方位了解孕产妇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查阅病史,充分掌握关于初产妇分娩的知识。通过护理前的调查工作可以发现,产妇在产前和产时都会担心分娩疼痛和难产的问题,较为关注分娩后遗症的情况,并且希望产房环境能给自己一定的安全感、温暖感,得到亲属或医护人员的特殊关心和照顾,希望医护人员的生产、助产水平能帮助自己顺产,对于手术危险性、麻醉安全性、胎儿缺陷等问题的担忧也较为常见。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不难发现,产妇在待产和生产过程中都对周围环境和护

3 小结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一旦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且无法排解时容易发生难产情况,造成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增加、新生儿窒息等结果,对产妇和婴儿都无益处。初产妇在生产分娩上并无实践经验,对环境的熟悉度和精神状态的调节都不佳,而对其采取循证护理模式是帮助产妇熟悉环境、调节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循证护理侧重关注产妇多方面情况,安排专业护理人员进行观察和护理,鼓励产妇调节紧张情绪,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分娩,不断降低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概率。

4 参考文献

[1] 侯延蓉,王 卓,郑瑛红.循证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1):3.

[2] 王素华,陈家璇,陈洁芬.循证护理在双胎分娩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按摩与导引,2012,17(1):30.

[收稿日期:2013-03-14 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