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与剖腹全子宫切除术两种术式的临床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466次
子宫肌瘤病症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妇女的困扰,患上严重子宫腺肌症、发性子宫肌瘤等病症切除全子宫很常见,但是传统的剖腹手术损害患者身体较严重,且出血较多,不容易恢复。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腹腔镜法逐渐被使用[1]。对比研究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LTH)和剖腹全子宫切除术(CTH)的手术创伤度、手术适应指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技巧、恢复速度等,观察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并且评估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优越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00例于我院进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全部是发生了良性病变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年龄 30~60岁,体重47~74 kg,都已婚,重要器官如肝、肾、心血管、脑等都无基础疾病,子宫大小如孕8周和16周不等,对本次使用药物均不过敏,不禁忌麻醉和手术。将100例患者分为腹腔镜组与剖腹组,每组50例。腹腔镜组患者年龄30~56岁,有20例患有肌间壁肌瘤,10例患有腺肌症,3例患有黏膜下肌瘤,17例患有浆膜下肌瘤。剖腹组年龄32~60岁,有21例患有肌间壁肌瘤,13例患有腺肌症,5例患有黏膜下肌瘤,11例患有浆膜下肌瘤。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腹腔镜组:使用硬膜外麻醉平面固定后,使患者仰卧,取位于头低脚高位,在脐缘下1 cm处开小口,穿刺腹腔,充入约3.1 L CO2气体,确保腹腔压力在20~40 mm Hg(1 mm Hg=0.1333 kPa),形成气腹后,使用10 mm Trocar对腹腔进行穿刺,在腹腔内下腹两组大概骶点水平0.5 cm处切开,长度控制在1~5 cm之间,宫器上举。在子宫底部的表面进行,使用电钩将包膜切开切口在肌层组织停止,将切口边缘组织用弯钳钳住,然后旋切并取出粉碎器分随后的组织,检查是否有残留的子宫组织在直肠,若有则进行消毒处理,可吸收缝线缝合创面采用“8”字形,将残端闭合,最后冲洗盆腔和创面用甲硝唑等,结束腹气将CO2气体放出,将三个小切口缝合,手术结束。剖腹组:仍旧采用硬膜外麻醉法,平面满意后,在脐缘下约2 cm处切开,使盆腔暴露,将子宫的血管及结扎,将子宫切除,给残留消毒后冲洗创面、盆腔,最后缝合。
2 结果
观察可得剖腹组手术时间较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均优于剖腹组。详见表1。全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有套扎线圈滑脱、术后发热和感染、膀胱损伤、电灼伤至腹膜炎、子宫血管损伤中转开腹、大网膜粘连综合征、子宫颈潴留囊肿、穿刺口疝等,腹腔镜组有3例发生并发症,1例膀胱损伤,2例术后发热;剖腹组有18例发生并发症,10例术后发热,3例术后感染,2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大网膜粘连综合征。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见,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优越性。表1 两组疗效比较平均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腹腔镜组 113 7.02 4.3 剖腹组 109 43.1 7.4
3 讨论
妇女常会受一些良性疾病困扰,如痛经由子宫腺肌症引起的、月经过多而贫血由黏膜下子宫肌瘤引发的等。并且患病情况出现不好的趋势,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平均年龄36岁,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妇科疾病[2-3]。但是当腺肌症严重或子宫肌瘤多发、或子宫肌瘤巨大时,不得不进行全子宫切除手术,剖腹法是最传统的手术方法,但是却有很多弊端对患者创伤较大,如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出血多、恢复慢等。腹腔镜法逐渐被广泛使用,因其具有损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此次研究表明,虽然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用时较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优越性表现在出血量少、住院时间明显短、术后恢复较快等方面。而且腹部切口较小较美观,无感染,愈合较好。因此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可行、安全、优越的手术方法。
4 参考文献
[1] 张爱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33例报告[J].腹部外科杂志,1995, 8(1):22.
[2] 李光仪,冯 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式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杂志,1999,15(8):509.
[3] 刘彦著.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75.
[收稿日期:2013-07-02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