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发表时间:2012-03-21  浏览次数:396次

  作者:贾宝山,王小燕,徐德华  作者单位:遂平县人民医院内二科,河南 遂平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TCD)测量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对照组,观察颈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同时采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糖、血脂、烟酒嗜好、病程、家族史等。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P<0.01的解释变量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CD共检测到45例(21.64%)颅内动脉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龄、病程长、血压较高、高TC 、高TG患者更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收缩压、LHL-H纳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年龄、病程、收缩压、LHL-H是导致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病程为不可控因素,延缓颅内动脉狭窄的关键应是良好的血压控制和血脂改善。

  【关键词】 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多普勒,相关因素

  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进展速度是预测脑梗塞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指标,高血压(hypertension,HT)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1],及早发现HT患者的颅内脑动脉狭窄,明确狭窄的相关因素必将有利脑血管病的防治。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的多普勒(TCD)表现,探讨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为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和积极有效控制建立数据资料。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心血管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08例,男性116例,女性92例;年龄38~78岁,平均(59.34±7.64)岁,高血压病程3~35年,平均(17.65±10.25)年,纳入对象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原发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排除糖尿病、颅外伤史、中风史患者。

  1.2 TCD检查与动脉狭窄标准

  采用日立EUB-6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由专职人员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查,主要采集颞窗、枕窗、眼窗血流信号,检查范围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颈内动脉虹吸段(CS)、基底动脉(BA)、锥动脉(VA)和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狭窄诊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2]:(1)收缩峰速度(Vs)≥140cm/s,或平均血流速度(Vm)≥120cm/s,(2)低频成分增加,(3)可有涡流和血管杂音出现,(4)可有狭窄处的远端和近端血流速度减低,(5)可有侧支循环形成。记录血管狭窄的部位、长度、数目等,根据TCD检查结果分为狭窄组45例和非狭窄对照组163例。

  1.3 生化指标检测

  检查血糖、血脂,空腹12h于次日早晨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仪器为迈瑞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流行病学资料调查

  询问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职业、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程、发病年龄、生活习惯等,测量患者血压、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

  1.5 统计分析

  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绘制构成比图,以±s描述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单因素分析P<0.10因素为解释变量,以是否颅内动脉狭窄为结局变量,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软件为SPSS14.0 for window。

  2 结 果

  2.1 颅内动脉狭窄分布特征

  在208例高血压患者中检查动脉1436条,TCD诊断狭窄45例,患病率21.64%,单支狭窄26例、双支狭窄14例、三支狭窄5例,动脉狭窄左右分布和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动脉狭窄共69条,占所检动脉数的4.81%,以大脑中动脉狭窄频数最高,其余依次是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基底动脉、锥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构成比见图1。

  2.2 颅内动脉狭窄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在年龄、吸烟、收缩压、高血压病程、TC和LDL~C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见表1。表1 影响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单因素分析(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2.3 颅内动脉狭窄的Logistic分析

  以动脉狭窄为二分类结局的7个因素为解释变量:吸烟=1,不吸烟=0,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TC 、TG 、FPG的实测值。逐步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病程、收缩压、LDL-C纳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见表2。表2 影响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略)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50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约120万人,积极开展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检查对脑卒中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独立高危因素[3]。目前,颅动脉检查方法主要有经颅多谱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虽然DSA、MRA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很高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费用的昂贵和设备未在基层医院普及,限制了临床上广泛开展,TCD以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好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研究中。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20.99%[4],本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为21.64%,狭窄在性别之间和左右分布上无明显特征,最常累计的动脉是大脑中动脉,余依次是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基底动脉、锥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等,与丁蓓等研究结果吻合[5]。

  本资料显示血压是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因素,狭窄组血压高于非狭窄患者,通过询问,这部分病人大部分服药无规律,往往症状加重时开始服药,而症状缓解后又停止服药,致使血压处于长期波动状态。高血压可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脑血管结构,高血压可直接作用于直径50~200um的小动脉,使其发生透明样变,高血压通过机械性刺激直接损伤大血管,出现内皮细胞肿胀,平滑肌增生,内膜结构破坏导致狭窄[6]。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TC和LDL-C高于非狭窄者,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明LDL-C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常有脂质代谢紊乱而表现为血脂异常,高血压与血脂异常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脑卒中及大动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7],临床上应用降脂药物干预可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血脂异常是导致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减肥、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LDL-C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狭窄组年龄和病程均高于正常组,多因素回归显示年龄和病程纳人的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说明它们是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持徐安定等研究结果[4,8]。

  综上,影响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因素有年龄、病程、血脂、血压,多种危险因素联合存在的个体将具更高危险性[9],其中年龄和病程为不可控因素,但对高龄病程较长的高血压患者更应重视定期颅血管影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狭窄危险,预防高血压颅动脉狭窄的重点应放在良好的血压血脂控制上。

  【参考文献】

  [1]柳扬,黄一宁,汪波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01,18(22):1387~1389.

  [2]Yao JA,Jiang M,Fan JS,et al.Heterogeneous changes in K currents in rat ventricles th ree day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 ion[J].Cardiovasc Res.1999,44 (1)∶132.

  [3]柳扬,黄一宁,汪波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 (22) :1387~1389.

  [4]徐安定,卓文燕,林秀华等.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J] .高血压杂志,2004,12 (2):123~126.

  [5]丁蓓,凌华威,张 欢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6,21(8):757~760.

  [6]李瑶宣,唐德萍,宁加玲等.高血压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2):1480~1482,1486.

  [7]钟妙红,罗 兰.老年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血脂及血尿酸水平的关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6):251~253.

  [8]施宗学,黄文芳,钟 宏.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颅内动脉狭窄的多普勒观察[J].西南军医,2005,7(2):6~8.

  [9]赵水平.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相关性研究新进展[J].高血压杂志,2003(3):19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