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心理护理模式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452次

剖宫产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已经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并且由于人为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产妇要求进行剖宫产手术,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剖宫产各种不良影响及剖宫产率逐年升高的广泛关注[1-2]。为了降低剖宫产对产妇及新生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及不必要的剖宫产的增多,对足月分娩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并分析心理护理对剖宫产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2年9月90例足月分娩产妇,所有患者产前均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均为单胎,均无剖宫产指征。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26.3岁。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6.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疼痛会因孕产妇的体质不同而不同,有的孕妇只是轻声呻吟,有的孕妇则会大喊大叫。因此在宫缩到宫颈口全开这段使孕妇感到剧烈的疼痛的时期,医护人员应该对孕妇进行特别关注,站在床旁陪同产妇,必要时把其家人叫来一同陪护,这样会使患者的安全感得到增加。对于生活条件较好耐受力较差的孕妇,应该多进行耐心劝说、鼓励、安慰等。对于耐受力相对较强的孕妇应多进行观察,叮嘱其要向医护人员及时报告情况,避免产生产科意外。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孕产妇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应特别考虑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度、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因素。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是孕产妇的首选,在临产前期,应鼓励患者合理饮食,为生产做充足的准备,是否难产是孕妇在生产期间经常关心的问题,在胎儿娩出这段时间里孕妇时常会感到精疲力竭,此时的产妇内心非常的脆弱,护理人员要多对产妇关爱和照顾,还要经常给予鼓励,即使在生产期间产妇做的不好也不要批评。医务人员要站在病患的角度,多体谅病患,对做的不好的产妇要多加指导。如果有意外发生也不要慌张,应该沉着冷静,从容面对,以精良的技术及时为病患解除危险。在胎盘娩出时,要用赞美性的语言来向产妇描述胎儿情况,在产妇面前,要经常夸胎儿长得好看,一旦发现新生儿有异常体征,为了避免产妇发生意外如术后大出血等的发生,应暂不告知产妇其胎儿有异常,应待其生产过程全部结束时并确定脱离危险时再视情况看是否要告知产妇。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0例足月分娩产妇顺利生产,观察组45例中有11例行剖宫产手术,剖宫产率为24%;对照组21例行剖宫产,剖宫产率为 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社会方面的影响以及患者自身原因占主导因素。现如今由于国内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家庭对胎儿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让新生儿健康冒风险,很多父母会选择剖宫产手术,认为其对胎儿有利,也有些产妇是因为担心阴道试产时的疼痛。尊重病患及其家属的选择是每一位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如果产妇坚持做剖宫产,医护人员应对其详细讲解剖宫产的手术流程,待其完全认识后再做选择。心理护理是指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病患进行心理上的关心与照顾,体贴理解患者,让患者在医院里感受到的不应只是冰冷的床而应还有护理人员温暖的双手。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青睐,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护理实践[3]。大量资料表明,产妇在分娩时辅以心理护理会使产程顺利减少剖宫产率,恰当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使产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从而为产妇创造舒适有利的生产条件[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45例中有11例行剖宫产手术,剖宫产率为24%;对照组21例行剖宫产,剖宫产率为4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足月分娩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产妇心理状态,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陈 琼.心理护理干预影响剖宫产率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8):6030.

[2] 刘翠华.心理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对比分析 [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90.

[3] 刘翠华.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剖宫产率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0,11(6):3238.

[4] 渠宝珍.临产妇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8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