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喂养干预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439次
喂养不耐受是喂养困难,一般出现在早产儿中,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胃残留增加以及加奶困难。极低体重儿出生时由于机体各种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因此患儿胃蠕动功能较差,吞咽功能不协调、吸允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1]。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在本院出生的极低体重儿应用早期微量喂养方式进行喂养,经过一段时间干预后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良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极低体重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传统方法喂养(对照组)及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儿出生时间为1~5 d,平均(3.2±1.4)d;患儿出生体重1 150~1 480 g,平均(1 262.8±112.3)g;胎龄32~37周,平均(35.8±1.4)周。对照组患儿出生时间为1~4 d,平均(2.8±1.5)d;患儿出生体重1 145~1 482 g,平均(1 264.8±110.3)g;胎龄32~37周,平均(35.2±1.2)周。两组患儿均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全身性疾病,两组患儿出生时间、平均体重、平均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置于保暖箱中24 h进行保暖,保暖箱温度根据胎儿体重及胎龄进行调整,并对患儿做好感染预防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微量喂养:即患儿出生24 h后开始给予患儿配方奶或母乳喂养,喂养方式为经口胃间歇性喂养,2 h喂养1次,喂养量为1 ml/kg,以后根据患儿情况逐渐增加喂养量。对照组给予常规性喂养方式:采用鼻饲牛奶并配合橡胶乳头的方式给予患儿吸允,每2小时吸允1次,持续喂养2周。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支持,并于喂养后48 h后根据患儿吸允能力、胎龄、排便情况改用经口喂养或鼻饲喂养。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的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排出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 ± s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以及胎粪排除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影响极低重出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儿胃肠结构发育不完善以及胃肠功能动力不足,因此对于此类患儿采用早期喂养可促进患儿胃肠蠕动,有利于胃肠功能及结构发育,从而提高患儿喂养耐受性[2]。早期微量喂养是指患儿出生24 h内对其以小于10~20 ml/(kg·d)的喂养量进行喂养,通过早期喂养能刺激肠道神经系统,从而增加胆汁分泌及促进胃肠黏膜发育,有利于促进胎粪排出。本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以及胎粪排除时间显著缩短,从而说明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早期微量喂养能有效减少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可促进患儿肠道发育,有利于改善患儿健康状况。
4 参考文献
[1] 董 梅,王丹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 [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 [2] 章 季.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09,30(5):535. [收稿日期:2013-03-22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