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旋转在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7-25 浏览次数:507次
作者:杨慧 作者单位: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妇产科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旋转纠正转产时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无明显头盆不称持续性枕横位40例,枕后位28例,实施手法旋转至枕前位自然分娩。结果:68例中有60例转至枕前位经阴道顺利分娩,失败8例,成功率88.2%。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适时实施手法旋转,能有效的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轻产妇痛苦、降低胎儿产伤率。
【关键词】 枕横位 枕后位 手法旋转 分娩方式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5月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68例,其中持续性枕横位40例,持续性枕后位28例;年龄20~36岁;初产妇52例,经产妇16例;宫口开大4~7cm者l4例,宫口开大7~9cm者50例,宫口开大10cm者4例。胎头位于-2~-1者22例,0~+1者37例,+2及+2以下者9例,从旋转到分娩平均为52分钟。
方法:手法旋转指征有无明显头盆不称,估计胎儿可经阴道分娩;宫顶扩张进入活跃期后出现延缓或停滞;阴道检查发现胎头位置持续异常,静脉点滴缩宫素也无自然转位;胎儿无宫内缺氧;子宫收缩良好,胎膜已破;无其他急性合并症和并发症。在常规消毒下进行依据腹部测量及B超检查估计胎儿大小,结合骨盆测量判定可经阴道分娩的孕妇,当宫口扩张至6cm以上宫缩良好者可进行手法旋转。如宫缩不良,则需静滴催产素以增强宫缩然后再进行手法旋转。
术者先将胎头往上推,上推高度应不超过坐骨棘水平,在宫缩间歇期将右手食指和中指伸入阴道内,与矢状缝平行,食指与中指约成30°夹角,指端位于小囟门处,在宫缩时缓慢旋转,同时左手在孕妇腹壁上推送儿背至脊前方位,按压胎肩以协助胎头旋转和固定,也可由助手帮助胎肩及胎背向前旋转。旋转时嘱产妇屏气用力以利胎头下降,待胎头下降固定于枕前位操作者再将手抽出,如果宫口未开全,为防止胎头回转,使产妇向胎背对侧侧卧位,以使胎背向前方旋转。右枕横位作顺时针旋转45°,枕横位作逆时针旋转45°,右枕后位作顺时针旋转90°枕后位作逆时针旋转90°。旋转应在宫缩时或孕妇向下用力时进行,操作时切忌粗暴,不可急于求成。1次不成功可反复进行。
评价标准:手法旋转后,产程进展好,宫口迅速扩张,经阴道自然分娩者为成功;否则为失败。
结 果
分娩方式:本组68例经手法旋转后,60例成功自然分娩,转位成功率为88.2%;8例转位失败,其中产钳助娩5例(其中3例宫缩乏力,2例巨大儿),会阴侧切胎头吸引助产分娩1例,剖宫产分娩2例。
新生儿情况:手法旋转胎头成功者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8分51例,4~7分17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kg者6例;3~3.5kg者47例;3.5~kg者15例,其中2例为巨大儿。68例转位中,未发生脐带脱垂、头皮损伤、胎盘早剥、产道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产、新生儿死亡及重度窒息。
讨 论
采用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意义:胎头位置不正是造成难产的主要原因,而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是胎头位不正的主要原因。采用手法旋转可使其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呈枕前位顺利娩出,故可降低难产率及剖宫产率,且有操作简单、易行,对母婴损伤小,费用低成功率高的特点,通用本组资料得出采用此法成功率高达88.2%,与国内有关报道基本相符。手法旋转有利于降低产妇损伤促进产后尽早康复及促进母乳分泌有利喂养。对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良好作用。认真做好术前检查,术前认真评估胎儿大小与骨盆的关系,有研究表明胎儿体重愈小行手法转位成功率愈大,所以对于胎儿体重偏大,尤其是巨大儿,通常采用手法旋转胎头不易成功,为了防止胎头下降受阻,胎儿宫内窘迫最好采用剖宫产。
本组表明,手法旋转胎方位不仅操作简单、易掌握、母婴损伤小、且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成功率高、费用低、减少产妇痛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