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的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12-03-13  浏览次数:425次

  作者:兰丽辉,李广平,郑刚,李静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三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250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211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转归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天津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且病历资料完整的AMI患者共197例,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HbA1C 正常组、HbA1C升高组。结果 HbA1C 增高组糖尿病比例高于HbA1C 正常组(P<0.05)。HbA1C增高组的患者Killip分级、病死率、并发症、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内径均明显高于HbA1C 正常组(P均<0.05)。HbA1C 增高组的治疗好转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HbA1C 正常组(P均<0.05)。结论 HbA1C 与患者并发症、治疗期间心功能、治疗转归具有相关性,积极控制HbA1C可明显改善预后。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糖化血红蛋白, 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较高。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美国心脏病协会在1999年发表的宣言中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等危症[1]。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引发AMI的关键。而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1c, HbA1C)反映的是在检测前8~12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相对金标准[2]。本文旨在探讨HbA1C与AMI转归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AMI的预防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资料和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选择2005年8月1日至2006年10月31日天津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且病历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97例,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45例,平均年龄(67.0±7.5)岁;女性52例,平均年龄(65.0±4.6)岁。临床资料收集的内容有年龄、性别、吸烟史、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治疗情况、治疗中并发症、转归、心功能Killip分级和随访时心功能NYHA分级等。随访期半年,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入院当时急查静脉血糖化血红蛋白、肌钙蛋白T、血糖水平,其余生化指标于患者空腹12 h取静脉血测定。根据患者HbA1C 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即HbA1C 正常组(HbA1C<6.5%)、HbA1C升高组(HbA1C≥6.5%)。比较两组患者预后转归的异同。

  2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见表1。HbA1C正常组与增高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有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吸烟史、冠心病史等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A1C增高组糖尿病史比例要高于HbA1C正常组(P<0.05)。

  3.2 HbA1C与患者预后转归的关系。

  见表2。患者HbA1c 增高组的Killip分级、病死率、并发症、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内径明显高于HbA1c 正常组(P均<0.05)。HbA1C 增高组的治疗好转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HbA1C 正常组(P均<0.05)。

  4 讨论

  HbA1C是血液中葡萄糖通过非酶作用,经细胞膜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β链缬氨酸结合形成的产物。血红蛋白半衰期为6 d左右,HbA1C在红细胞120 d的存活期中连续形成。所以测定HbA1C的含量能反映患者以往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在AMI的发病危险因素中,经典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等[3,4]。因此本研究考虑到上述因素,在依据HbA1C 水平入选本研究的患者时,比较了分组时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心肌梗死史等危险因素。由于各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故各组间转归差异能真实反映不同HbA1C水平对其影响(表1)。但是,HbA1C增高组糖尿病史比例要多于HbA1C正常组,这也说明HbA1C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坏的一个金标准[2],也是较空腹血糖更有意义的指标之一。

  HbA1C水平升高反映患者发生AMI前一段时间内血糖处于较高水平,糖代谢紊乱导致动脉内皮功能异常,血管平滑肌功能失调,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斑块病灶形成、斑块不稳定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提示:(1)HbA1C增高组近6~8周高血糖水平对患者的体内代谢系统造成严重紊乱,影响AMI治疗效果;同时,长时间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冠脉血管的病变程度更重,病变更弥漫,增加了AMI的病死率。(2)无并发症的患者在HbA1C正常组多于HbA1C增高组;合并急性左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低血压、死亡者在HbA1C正常组均低于HbA1C增高组,表明HbA1C增高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预后差。值得关注的是,发生心室颤动者HbA1C正常组明显高于HbA1C增高组。这种情况的确切原因尚未见报道,认为其可能因为HbA1C增高组患者的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弥漫,发生AMI时交感神经激活对心肌电不稳定性影响小,更多表现为心力衰竭,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降低。此外,HbA1C正常组心功能状态较好者占多数,而更多发生电不稳定,而非死于心力衰竭。确切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3)与急性治疗期预后相关因素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均提示HbA1C升高组较正常组增高,而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正常组减低。表明HbA1C是影响患者急性期预后的重要因素。(4)随访期的心功能状态与HbA1C有关,而随访心功能状态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AMI急性治疗期和以后的随访治疗中,都应积极控制HbA1C,以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Grundy SM, Benjain IJ, Burke GI, et al.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 fro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1999,100:11341146.

  [2]Hadjadj S, Duengler F, Barriere M. Determination of HbA1C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arison of the DCA 2000 device with the HPLC method [J]. Diabetes Metab, 2005,31:290294.

  [3]Teno S, Uto Y, Nagashima H, et al.Association of postprandial hypertriglyceridemia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Diabetes Care, 2000,23:14041406.

  [4]Michele MD, Panico S, Celentano E, et al. Association of impaired glucose homeostasis with pre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women impact of the new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riteria [J]. Metabolism,2002,51:525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