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15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27  浏览次数:449次

  作者:张东涛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妇产科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宫腔镜下诊断与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第1个月有效率100%,第3个月有效率97%,第6个月有效率95%。结论: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准确性高,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 宫腔镜 子宫内膜息肉

  资料与方法

  2003年4月~2007年10月收治经B超或子宫造影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并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158例,平均年龄43±7岁。

  诊断标准:宫腔镜下诊断依据以《妇科内镜学》为标准[1],宫腔镜下可见子宫内膜息肉为自子宫内膜表面突出的良性结节,由内膜、腺体及其间质组成,外表呈现细长的圆锥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并常有血管。可为单发或多发,有大有小,可分为增生型息肉、功能型息肉、萎缩型息肉、腺瘤型息肉等4种。病理学依据以《妇产科病理学》为标准[2],内膜息肉是由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肿块,有蒂向宫腔突出。

  治疗方法: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5%葡萄糖溶液为膨宫液。置入宫腔镜,全面检查宫颈管、宫腔、双侧宫脚、输卵管开口,先观察息肉大小、数量、位置,然后选择电切方法。单发或多发息肉较小者,在宫腔镜直视下用电切环自基底部切除;息肉较大者,蒂部较宽,可考虑用卵园钳钳夹,夹出后行宫腔镜探查,再用电切环自基底部完全切除息肉。子宫内膜增生明显者,需搔刮宫腔后插入宫腔镜直至息肉被完全摘除。切除的息肉及刮出的内膜样组织均送病理学检查。

  术后随访:术后第1、3、6个月随访月经量、月经恢复情况、子宫异常出血情况。

  结 果

  手术情况:本组158例患者宫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34±11.6分,手术平均出血量60±22ml,平均住院时间7±2.2天。

  疗效评价:本组158例患者术后第1、3、6个月随访,随访率为100%。从随访情况分析,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第1个月有效率100%,第3个月有效率97%,第6个月有效率95%。第6个月有8例患者出血明显增多,经超声检查有2例患者复发,说明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手术并发症:本组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无子宫穿孔、周围脏器损伤、大出血、盆腔感染等并发症。

  讨 论

  子宫内膜息肉平均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3]。息肉的形成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于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同部位雌激素水平不同,造成对雌激素受体效应的差异,导致局部内膜过度增生而形成息肉,并周围内膜表现为息肉样增生,患者大部分病理提示局部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可证实上述观点。因此宫腔镜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

  传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方法是明确诊断后行刮宫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宫腔镜可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选择手术方法,可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保持盆腔正常解剖结构。不开腹直接观察,定位准确,较彻底摘除病灶。在息肉切除的同时切除病变的子宫内膜可防止息肉的复发,且术后并发症少,逐渐成为子宫内膜息肉的首选治疗方式。

  术后有8例复发可能与术后雌激素水平过高致内膜过度增生有关。综上所述,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更高,安全可靠,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夏恩蓝.妇科内镜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72.

  2 陈忠年.妇科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2:105-125.

  3 徐素欣,张杰英,杨银芝.子宫内膜息肉32例临床病理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1999,8(1):4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