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不同高血压危险分层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2  浏览次数:409次

  作者:薛文翠,王兴生,窦林森,孙晨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脑血管病医院(薛文翠、王兴生、窦林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孙晨)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危险分层、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特点,为急性脑梗死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108例发病24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3、7 天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等进行危险分层,分析各组患者血压变化特点。结果 108例患者首次测量血压增高95例,占87.96%,第1天24 h动态血压监测平均血压增高88例,占81.48%,低、中危、高危组1周内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明显,极高危组收缩压下降明显,而舒张压无明显下降。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处理应采取个体化原则,对极高危组患者,尤其舒张压增高者,应适当采取措施,调控血压,以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危险分层,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是脑卒是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重要原因,但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绐终存在急议,本研参照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对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高血压危险公层,观察其病程1周内动态血压特点,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高压调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07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发病24 h内入院,诊断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并且经头颅CT、MRI证实。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36~82岁,平均(65±10)岁。根据患者既往病史、辅助检查等,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层,分别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组;脑梗死分型参考黄如汛脑卒中OCSP脑梗死分型[1],其中TACI为全前循环梗死;P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OCI后循环梗死; LACI腔隙性梗死。

  1.2 方法 患者入院时首次测量血压1次,入院第1、3、7天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入选患者排除:(1)烦躁不安,不能配合血压监测的;(2)消化道出血、呕吐、严重感染影响血压者;(3)血压过高>220/120 mm Hg、过低<90/60 mm Hg需要处理的。入院后给予一般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自由基、颅内压高者给予脱水降颅压、吸氧、预防并发症等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1周内首次测量动态血压变化见表2,>140/90 mm Hg 95例,占87.96%,首次测量血压值与动态血压比较,无明显差异,1周内血压值呈自然下降趋势,第7天与第1天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

  2.2 不同危险分组患者血压变化见表3,其中低危、中危及高危组血压随病程延长呈自然下降趋势,而极高危组患者收缩压下降明显,舒张压下降不明显;入院第1天3组间收缩压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危组、极高危组明显高于低中危组,极高危组明显高于高危组,舒张压在高、极高危组明显高于低中危组,但高、极高危组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3组间收缩压、舒张压与第1天、第在7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时,各组间血压比较均有差异,危险分层越高,血压值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24 h动态血压更接近患者的实际血压水平,结果显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升高,1周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自然下降趋势,与杨琦等[2]报道91例脑卒中急性期平均动脉压升高,且大多在4~10 d内自然下降的结果一致。其中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层低危、中危、高危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明显(P<0.05),而在极高危组收缩压下降明显,舒张压下降不明显,可能与该组患者基础血压高,以及全身血管病变严重,血管的自身调节能力差等因素有关。国内有学者提出[3],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应考虑血管诊断分层,即根据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分析受累血管的级别,对不同级别的动脉狭窄或闭塞采取不同的血压处理方式,此种方法需要对卒中的受累血管进行定位,在临床上不易广泛开展。本研究考虑患者全身因素而进行血管危险性评估,尤其极高危患者容易作出判断,因而具有实际意义。近年来国际国内各种脑卒中指南均建议,对于血压暂时升高不予处理,但过高或者存在危及生命的严重高血压、进展性卒中、高血压脑病、夹层动脉瘤、急性冠脉综合症、肾功能衰竭等情况时需要积极给予降压治疗,以上这几种情况包括了高、极高危组的部分患者。本研究中,极高危组患者发病1周内舒张压无自然下降趋势,提示需要早期干预,与指南需要干预血压的几种情况一致。曲方等[4]报道急性脑血管病死亡患者通过尸检分析,死亡原因主要有:脑疝、脑干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并发症,其中,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并发症占总死亡原因的26.7%(21/82),因此通过对血压的干预,减少心、肾等重要脏器因血压过高造成的损伤,从而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另外本研究显示,对心血管危险分层高的高血压患者,同样是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其中,低危组共发生脑梗死2例,占1.9%;中危组8例,占7.4%;高危组39例,占36.1%;极高危组59例,占54.6%,进一步提示对心血管危险分层高的高血压患者,做好脑卒中的一二级预防相当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苏振培.脑卒中.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9-112.

  2 杨琦,韩翔,王亮,等.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监测与预后相关性的初步研究.中国卒中杂志,2006,1:81-83.

  3 吴刚.高血压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机制与血压管理的思考.中国卒中杂志,2007,2:333-334.

  4 曲方,薛文翠,宋福林,等.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胰腺的病理改变(附82例尸检分析).中国实用内科,2005,10:936-93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