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治疗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23 浏览次数:412次
作者:童有福 作者单位:810012 青海西宁,青海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心内科
【摘要】目的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后遗症期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与使用低分子肝素加华法林治疗临床观察,探讨深静脉血栓在高原地区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法对1年来收治的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组治疗。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使用低分子肝素加华法林治疗无明显差异。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的治疗,使用尿激酶不能使患者得到更大的益处。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见于上或下肢,在高原地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高,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现将我院收治的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52岁,全部发病时间均为1个月以上,5例为术后,其余均无明显诱因。
1.2诊断(1)患肢肿胀发硬、疼痛,皮肤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伴有发热、脉快。(2)使用多普勒无创血管检查仪进行诊断,必要时行经足背静脉顺行静脉造影。
1.3治疗方法对36例病人随机分组,不分性别和年龄,其中一组采用以下治疗方案:尿激酶30万u融入生理盐水静点,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每日两次,连用7天,在第4天时加用华法林,另一组采用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每日两次,连用7天,在第4天时加用华法林。华法林使用6个月,根据INR调解华法林的使用剂量,使INR控制在2.5~3.0。
2结果
疗效标准:(1)有效:患者患肢水肿消退,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无效:患者患肢水肿未消退,临床症状未消失。治疗中使用尿激酶组15例有效,2例无效,1例因治疗3天后出现牙龈出血而停用尿激酶,未给予华法林治疗,改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83%。另一组16例有效,2例无效,无并发症出现,治疗有效率为84%。二组无明显差异。
3讨论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大要素: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妊娠后期以及左髂总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的解剖因素等可造成血流淤滞。外伤和手术后以及一些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均可致高凝状态。高海拔地区由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人体内的红细胞远较平原地区高,血液黏滞度较平原地区高,这使高海拔地区的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1]。在治疗方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采用溶栓和外科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抗凝治疗,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和减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具体治疗方案不一。近期低分子肝素在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为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在后遗症期,溶栓药物的应用不能使患者得到更大收益,反而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应注意早诊断、早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1周内经溶栓治疗效果比较明显[2]。
【参考文献】
1吴占庆.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10B)1865.
2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