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后位分娩方式的选择
发表时间:2010-05-18 浏览次数:408次
作者:熊丽
【摘要】 目的 探讨枕后位的不同分娩方式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2年6月~2006年4月在我院分娩孕妇在第一产程初B超诊断为诊断枕后位并要求阴道分娩经过充分试产后的产妇108例(枕前位组)和 108例枕前位(枕后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 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枕后位组剖宫产、产钳助产、软产道裂伤和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枕后位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和第二产程的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持续性枕后位剖宫产组胎儿体重大于3500g、胎儿窘迫率均高于阴道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阴道产组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分娩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剖宫产组产程中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及胎头下降停滞均高于阴道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及第二产程延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头盆评分小于10分及胎儿体重大于3500g的枕后位以剖宫产为宜,以免更长时间的试产增加母儿的风险。早期对分娩结局进行预测可更好地改善母儿预后。
【关键词】 枕后位;持续性;分娩
本文对108例分娩初期经B超诊断为枕后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枕后位的不同分娩方式及对母儿的影响,以期更深刻认识持续性枕后位的特点并正确处理,有助于母儿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2年6月~2006年4月在我院分娩孕妇2846例,选择在第一产程初B超诊断为枕后位并要求阴道分娩,经过充分试产后的产妇108例。年龄最大3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25.6±2.1)岁。选择同期分娩的产妇中诊断为枕前位者108例作为观察组。年龄最大29岁,最小21岁,平均(24.5±2.9)岁。两组均为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第一产程胎心监护正常、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1.2 方法
1.2.1 分析指标统计两组母儿结局 (1)分娩结局包括:分娩方式,会阴裂伤,产后出血。(2)产程异常情况。(3)骨盆、产力、胎儿体重及头位分娩评分。(4)围产儿结局包括: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
1.2.2 诊断标准 (1)产程异常:潜伏期≥16h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8h为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宫口扩张≤1cm/h为宫口扩张延缓,第二产程≥2h为第二产程延长,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1cm/h为胎头下降延缓,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胎头停滞≥1h为胎头下降停滞。(2)骨盆临界狭窄:骶耻外径18.0cm,对角径11.5cm,坐骨结节间径7.5cm,出口前后径10.5cm。(3)头位分娩评分:按照凌萝达提出的头位分娩评分法进行[1],内容包括:骨盆大小、胎儿体重、胎方位、产力强弱等4项,以胎儿娩出前最后一次评分为准,4项评分相加为头位分娩评分(简称分娩评分),其中骨盆大小和胎儿体重2项评分相加为头盆评分。(4)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5)胎儿窘迫:参照诊断标准[2]。(6)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时1min或5min Apgar评分≤7分。(7)第一产程初枕后位诊断标准:经腹部超声检查,方法:孕妇仰卧,探头置于耻骨上方,取横切面。脑中线回声与骨盆入口面横径平行时为枕横位,根据眼眶或枕部位置分左右;脑中线位于骨盆入口斜径时,胎儿眼眶朝向探头为枕后位,小脑或枕部朝向探头为枕前位,取矢状切面,观察脊柱可判断左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枕后位组和枕前位组孕周、新生儿体重、头盆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枕后位组和枕前位组骨盆临界狭窄分别为11例(11.11%)和5例(4.6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枕后位组剖宫产、产钳助产、软产道裂伤和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且使用缩宫素静滴远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2.3 两组产程异常情况比较 两组潜伏期延长和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3。
2.4 两组围产儿结局比较 枕后位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见表4。两组新生儿产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5 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不同分娩方式产程异常情况比较 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剖宫产组产程中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及胎头下降停滞均高于阴道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及第二产程延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5。
2.6 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不同分娩方式临床特点的比较 持续性枕后位剖宫产组胎儿体重大于3500g、胎儿窘迫率均高于阴道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阴道产组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分娩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骨盆临界狭窄相比无明显差异。见表6。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表2 两组不同分娩结局比较 表3 两组产程异常情况比较表4 两组围产儿结局比较 表5 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不同分娩方式产程异常情况比较表6 第二产程持续性枕后位不同分娩方式临床特点的比较
3 讨论
3.1 持续性枕后位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性枕后位孕周、新生儿体重、头盆评分与枕前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持续性枕后位时,由于胎头俯屈不良,胎头以枕额径通过骨产道,径线增大导致胎头下降困难,从而出现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超过枕前位者。由于继发性宫缩乏力者需要加强产力来促使胎头旋转及下降,因此,缩宫素静滴者高达83%,且静滴药物浓度较高。持续性枕后位剖宫产时,子宫下段菲薄,胎头俯屈不良且位置较低,娩头困难,容易导致切口裂伤,产钳助产或自然分娩时胎头俯屈不良,径线增加,娩头困难,更易引起会阴裂伤。本研究结果显示:剖宫产的软产道裂伤率为 17.6%,其中剖宫产时子宫下段切口裂伤18例,阴道产会阴裂伤1例。因此持续性枕后位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分娩,均要警惕子宫下段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由于持续性枕后位与继发性宫缩乏力互为因果,加上软产道裂伤,因此产后出血几率明显增加。持续性枕后位对胎儿及新生儿也有不利影响,本研究发现持续性枕后位由于产程异常,加之手术产增加,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产伤发生率增加,产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NICU)几率增加。
3.2 持续性枕后位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持续性枕后位剖宫产、产钳助产及自然分娩率分别为48.1%、26.8%、 32.4%,提示持续性枕后位者,通过积极处理包括加强子宫收缩和徒手旋转胎头,超过1/2的产妇可以阴道分娩,近1/3可能顺产。临产时经腹部和(或)超声检查发现胎头位置异常时,可用卧姿试行矫正,枕后位时,孕妇取向胎儿枕部对侧侧卧位[2]。
徒手旋转胎头是持续性枕后位常用的处理方法,如转为枕前位则有助于胎头良好俯屈,缩小胎头径线,促使胎头下降,同时改善头位分娩评分,阴道分娩几率增加。因此,徒手旋转胎头成功与否势必影响持续性枕后位的分娩方式。本研究显示阴道分娩组徒手旋转胎头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徒手旋转胎头者78.6%经阴道分娩。对于骨盆正常,临产前估计的胎儿体重比较适中,应尽可能徒手旋转胎头,同时加强宫缩,尽可能阴道分娩。
持续性枕后位胎头下降受阻易出现继发性宫缩乏力,反过来又影响胎头旋转及下降,最终出现梗阻性难产。本研究剖宫产组高浓度缩宫素静滴者明显多于阴道分娩组,提示继发性宫缩乏力,静滴缩宫素不宜盲目增加药物浓度,应分析原因并适时行剖宫产。
本研究发现剖宫产组活跃期延长、宫颈扩张延缓、第二产程延长、胎头下降延缓及停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特别是第二产程异常者应分析原因并适时行剖宫产术。
Souka等[3]报道分娩开始最常见为枕前位(41.8%),其次是枕后位(38.8%)和枕横位(19.4%),大部分枕横位和枕后位在产程中转为枕前位分娩,以枕后位或枕前位娩出的均为原来就是枕后位或枕横位的胎儿。持续性枕后位均为不能在分娩过程中转为枕前位。产程中使用超声能及时发现枕后位或枕横位,同时动态观察产程进程,监测有无持续性枕后位,以便采用正确的分娩方式,防止梗阻性难产的发生。持续性枕后位是常见的头位异常。如果第一产程枕后位没有积极处理或者没有发现,进入第二产程后的处理比较棘手,此时宫口已开全,胎头位置较低,宫缩较强,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比较困难。如果处理不妥,将导致母儿并发症显著增加。因此,认识持续性枕后位的特点有助于改善母儿预后。对于分娩初期行B超监测胎先露位置异常超声检测胎方位不造成感染,准确性也较高,符合率为96.77%[4]。凌萝达提出的头位分娩评分法是协助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可以判断枕后位分娩的难易度并决定分娩方式。头盆评分小于10分及胎儿体重大于3500g的枕后位以剖宫产为宜,以免更长时间的试产增加母儿的风险。早期对分娩结局进行预测可更好地改善母儿预后。
【参考文献】
1 凌萝达,顾美礼.难产,第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290-321.
2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0-73.
3 Souka AP,Haritos T,Bsayiannis K,et al.Intrapartum ultrasound for the examination of the fetal head position in normal and obstructed labor.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03,13(1):59-63.
4 Scorza WE.Intrapartum management of breech presentation.Clinical in perinatology complicated labor and delivery,1996,23(1):31-49.
作者单位: 430063 湖北武汉,武昌铁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