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关于中医对子宫肌瘤治疗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0-05-04  浏览次数:424次

  作者:张新,袁家麟,张玲玲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由子宫平滑肌增生而成,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为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常随肌瘤生长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有无继发变性及合并症等而异。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是子宫出血、腹部包块、疼痛、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白带增多、不孕、贫血和心脏功能障碍等,盆腔检查可扪及子宫体增大和质硬。

  1 病因

  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的病因尚不明了。根据大量临床观察和试验结果证明肌瘤是一种依赖于雌激素生长的肿瘤。临床常见于育龄妇女,30~50岁,尤其是在高雌激素环境中,如妊娠、外源性高雌激素等情况下生长明显,而绝经后肌瘤逐渐缩小。从组织发生来看,子宫肌瘤细胞源于子宫肌、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如未成熟的成肌细胞,但后者在组织学上尚未明确概念。人类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来自未分化间叶细胞向平滑肌细胞的分化过程。多发性子宫肌瘤可能是由于起源细胞在子宫肌层内多灶潜伏。进入性成熟期后,残存于肌层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和成熟的平滑肌细胞,在雌、孕激素周期作用下出现自身连续性增殖、分化及肥大过程,长时间内反复进行,最后形成肿瘤。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从临床表现来看子宫肌瘤属于中医学的“瘕”范畴,《景岳全书?妇人规》载有“瘀血留之作,推妇人有之其证,……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大抵属血病,瘕属气病,彼此密切相连,难于分割。认为本病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或由经期产后,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所致。常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结聚而成。且正气虚弱为形成本病的主要病机,一旦形成,邪气愈甚,正气愈伤,故后期则形成正气虚、邪气实,虚实错杂之痼疾。根据本病血气失调的特点,治疗时应辨清在气在血、新病久病的不同。病在气则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则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宜“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倘若石瘕,药力不足以克伐,当以西医手术之法,先祛实邪,再行补益,当为上举。

  2 治疗

  临床大都采用活血化瘀、行气导滞、软坚散结等方法治疗。选方多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为基础方剂,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应用。桂枝茯苓丸系《金匮要略》治疗妇女瘀血不行,少腹积块之名方。《金匮要略论注》:“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患证之初必因寒,桂能化气而消除本寒;之成必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血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方中桂枝温阳通脉,芍药养血和营,桃仁破血消,丹皮活血散瘀,茯苓益气养心,以蜜为丸,取其渐消缓散之义。虫丸,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消痞兼清热的功效,为治疗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经闭不行之瘕的主方。以大黄、虫为君药,逐瘀攻下,清热凉血,配合黄芩、干地黄、水蛭、蟒虫、蛴螬、杏仁、桃仁、芍药、干漆、甘草,共同起到祛瘀生新、缓中补虚的作用。尤在泾在《金匮心典》言该方“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诸药合用共奏祛瘀血、清瘀热、滋阴血、润燥结之效。治疗中不离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对气滞症状明显,出现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舌苔薄白而润,脉沉而弦等症状,多加用木香、丁香、川楝子、小茴香等理气药;如出现带下较多等痰湿较重的症状,可与二陈汤联合应用;对于久病,气血两虚者,则应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可以八珍汤为基础加减。对有出血的治疗中应与补血止血,但应注意止血而不留瘀。另外还可以配合针灸疗法,遵循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原则,取穴以中极、三阴交、内庭、关元为主。以上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色,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对于其他妇科肿瘤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我们医务工作者为此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 110032 辽宁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