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红外光治疗宫颈糜烂
发表时间:2010-04-27 浏览次数:393次
作者:谷琴 文达兰
作者单位: 1 405200 重庆,重庆市梁平县生殖健康中心 2 重庆,重庆市梁平县中医院
【关键词】 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宫颈糜烂,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高,约占已婚妇女的半数以上,患者白带增多、有接触性出血、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不孕等,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传统的宫颈上药、液氮低温治疗、电烙、激光等都因疗程长、疗效差、治疗数量有限等,与生殖健康普查治疗任务不相适应。BPM红外光治疗仪是目前治疗宫颈糜烂最理想的方法之一,我中心1997年8月~2006年2月采用BPM红外光治疗宫颈糜烂87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年8月~2006年2月在我科就诊并能坚持治疗后禁房事、接受复查的宫颈糜烂816例,复查率为93.6%,年龄22~49岁,平均26.5岁,孕次2~6次,平均3次,产次1~3次,治疗前常规白带镜检,必要时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刮片,排除滴虫性、念珠菌性、淋菌性阴道炎及宫颈癌,816例中合并宫颈那氏囊肿129例、宫颈息肉79例,阴道清洁度Ⅱ度以内,若有急性阴道炎、盆腔炎需先行抗炎对症治疗。
1.2 治疗方法 采用北京柏尔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BPM红外光治疗仪,月经干净2~7天,宫颈糜烂轻~重度均可,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用1‰的碘液消毒外阴、阴道、宫颈。使用无菌窥器充分暴露宫颈糜烂面,再次消毒宫颈,用干棉球将糜烂面擦拭干净,根据糜烂程度调整和确定好所需的治疗照射功率,一般选择在14~18W范围,照射机头用酒精消毒后,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组织,距糜烂面0.5~1cm即可,垂直照射,照射时间根据病变范围和深度灵活掌握,同时密切观察创面颜色的变化,到改变为灰白色即终止照射,一般需要30s~1min左右,如果糜烂面积较大,可适当调整窥器按顺时针方向逐点分区照射,直至全部变为灰白色为止,应均匀照射治疗面,不要深浅不一,禁止将创面照成焦黄色,以防术后出血,对重度宫颈糜烂合并两种以上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时要逐一照射创面,宫颈息肉在照射时可明显缩小、脱落;宫颈腺体囊肿在照射时可自然破裂,在治疗创面涂少量1%龙胆紫或喷洒少量消炎粉,治疗后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及甲硝唑药物。
1.3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1个月内绝对禁止房事及坐浴。(2)术后1周左右阴道有水性分泌物流出,2~3周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均属正常,如阴道出血量超过月经量可对症治疗,局部上云南白药或明胶止血海绵,用纱布堵塞加压止血,24h后取出纱布,也可口服止血药,1例因宫颈糜烂合并息肉出血较多需缝扎止血。(3)术后2个月经净后2~7天复查,如未痊愈可点状补照治疗。(4)中、重度糜烂者治疗后常有宫颈管周围有悬肉样组织残留,需二次治疗,可用较低功率长时间照射或用激光灼烧。
1.4 治疗后的反应 (1)结痂期:术后当时或1~2天内表皮凝固结痂。(2)阴道排液期:术后1周左右宫颈在烧灼后会渗出组织液,故有较多水样物排出。(3)痂皮脱落期:术后2、3周左右可发生痂皮的脱落,因此有水样物或少量出血及痂皮排出,出血量一般少于正常月经量。(4)宫颈组织修复期:术后4、5周可见宫颈糜烂面为新生鳞状上皮覆盖,术后2个月宫颈表面完全光滑。
1.5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治疗2个月后复查时,宫颈完全光滑,无息肉、囊肿,分泌物极少。(2)明显好转:复查时糜烂面缩小,宫颈大部分愈合,有新生上皮细胞群,症状明显好转,但仍需第二次治疗。(3)无效:治疗后无改变。
2 结果
笔者采用BPM治疗仪治疗872例,来中心复查的816例中,轻度宫颈糜烂421例,一次治愈率100%;中度219例,治愈188例,治愈率85.8%;重度176例,治愈92例,一次治愈率为52.3%,二次治愈率100%,无无效病例。因此,采用BPM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时间短(30s~1min),术中无出血,患者无痛苦。
3 讨论
婚后妇女由于长期慢性刺激如不洁性生活、流产、分娩损伤及细菌病原体侵入致宫颈糜烂,由于宫颈管黏膜皱襞多,腺体呈葡萄状[1],因而病原体侵入腺体深处后极难根治,导致病程久治不愈。此外,宫颈糜烂尚可因性激素平衡失调、宫颈内膜柱状上皮增生超越宫颈外口所致,而与炎症无关[2]。在糜烂基础上可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利用BPM治疗仪治疗本病,主要根据正常与病变组织对一定波段光能量的照射具有不同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及光辐射的光热效应,使局部病变组织蛋白发生凝固、变性、坏死、脱落等一系列反应,并能增强上皮细胞的合成代谢作用,使创面为新生的鳞状上皮所覆盖,从而治愈本病。应用本方法疗效高、疗程短、副作用小、无损伤、无痛苦、安全可靠,且无需住院、简便易行、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是目前治疗宫颈糜烂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中、重度患者需再次治疗。
【参考文献】
1 郑怀美.妇产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35.
2 苏应宽,徐增祥,江森.新编实用妇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