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5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3-03  浏览次数:399次

作者:李世春    作者单位:433200 湖北,洪湖市中医院妇产科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结果 52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平均时间(120±30)min,术中出血(150±80)ml。术后最高体温37.08 ℃,3天后恢复正常,术后住院时间5天。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优点是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随着妇科腹腔镜技术开展,腹腔镜下子宫手术的研究备受关注。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我院应用腹腔镜对52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患者年龄40~52岁,有下腹部手术史12例,术前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病变,52例均无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手术时间一般选择在月经干净后卵泡期,以减少术中出血。

  1.2.1 麻醉 均为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持续心电监护及电氧饱和度监测。

  1.2.2 体位 采用膀胱截石位,术中取头低臀高位,安放举宫器,摆动子宫以利手术操作。

  1.2.3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备皮,插导尿管,脐部消毒,术前清洁灌肠3次。

  1.2.4 手术步骤 于脐上缘或脐下缘切开皮肤10 mm,气腹针穿刺,确定进入腹腔后,以CO2气体形成气腹,气腹压力设定为13 mm Hg。沿此孔穿10 mm套管(Trocar),由此套管置入腹腔镜,电子腹腔镜监视下,在下腹两侧相当于麦氏点处,分别行5 mm、10 mm Trocar穿刺置入套管,为器械操作孔。阴道内放置举宫器,举宫器摆向患者左侧,将右侧子宫圆韧带绷紧,自内上方钳夹提起右侧子宫角部的圆韧带,距离宫角部外侧2~4 cm双极电凝后剪断。钳夹提起右侧输卵管峡部,双极电凝后剪断,钳夹右侧卵巢固有韧带双极电凝后剪断,同法处理左侧。自两侧圆韧带断端剪开阔韧带前叶及膀胱腹膜反折,进入膀胱宫颈间隙,注水分离后,下推膀胱。

  放入圈套器套于子宫峡部。助手消毒阴道,暴露宫颈,向下牵拉,而后将校正杆经子宫颈管外口沿颈管方向在腹腔镜监视下对准宫底向上推进,直到穿出宫底为止。选择大小合适的宫颈切取器,穿入到校正器上,电动旋切,使切取器沿校正器向前向上切下宫颈管内部分,直达宫底部。取出“粉碎”成条状的子宫组织后,助手使用2-0的可吸收线,将宫颈外口成形缝合或者阴道内放入碘仿纱条2块48 h后取出。将已放入的圈套器在子宫峡部收紧,结扎3次,使子宫血管闭塞。在子宫峡部结扎线上方切除子宫体。经腹壁穿刺套管放入大抓钳,钳夹子宫体,用筒状旋切器,将子宫粉碎成条状取出。冲洗腹腔,检查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取出器械,放出CO2气体,拔出套管,缝合穿刺孔筋膜和皮肤,手术结束。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本组病例均完成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无中转开腹,最大子宫如孕4个月大小,手术时间(120±30)min,术中出血(150±80)ml。

  2.2 术后情况 术后最高体温37.8 ℃,术后放置导尿管24 h,24 h后均下床活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5)h,术后住院5天,穿刺孔皮肤均甲级愈合,术后病理检查示:子宫平滑肌瘤。

  3 讨论

  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是指游离子宫体,子宫颈峡部以下的操作在子宫颈筋膜内进行的子宫切除。此术式使妇科医生既突破了传统术式的束缚,又保留了传统术式的精华。其主要特点是手术切除了需要切除的组织,如宫颈管腺体,子宫颈上皮移行区等易于恶变的部分,基本上可防止宫颈残端癌的发生。但保留部分颈管外壳,保留主韧带和宫颈周围神经丛,也就完全保留了盆底肌肉和血运,可有效防止宫颈残端和阴道脱垂。术中不结扎子宫动脉,因此,就减少术中损伤输尿管、膀胱,加上不切开阴道穹隆,保持阴道生理解剖完整,减少术后感染。尤其是阴道内细菌上行感染的危险。术中切除的标本使用组织粉碎器予以取出,缩短了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患者的性功能不受影响,阴道不缩短,术后恢复性生活的时间也很早。手术损伤小、出血少,省略了对阴道的损伤与缝合,给妇科医生及病人提供了新的子宫切除术式选择。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