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宫黄体酮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05 浏览次数:466次
安宫黄体酮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疗效分析作者:罗由龙,孙丛碧,李霞丽 作者单位:611730 四川郫县,郫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 【关键词】 药物流产 阴道出血 药物流产作为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副作用小,其效果得到充分肯定[1],已广泛运用于临床,但出血时间过长是药物流产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采用中药加抗生素抗炎止血,必要时需用清宫治疗,但增加了流产者的医疗费用及痛苦。近几年应用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剥脱撤退性出血,进行药物性刮宫,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2006年接诊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者共计98例,均为宫内妊娠49天以内并进行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持续15~30天者就诊。经超声检查除外典型的宫腔残留,尿HCG阴性或弱阳性,血HCG<100 IU/L。生命体征平稳,无内科及其他合并症,血红蛋白≥90 g/L。 1.2 方法 对所有病例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对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服安宫黄体酮10 mg qd×7天;对照组46例,服用益母草冲剂,20 g bid×7天,同时加用妇科止血灵胶囊。观察阴道出血情况、超声检查结果及尿HCG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均采用χ2检验。2 结果 2.1 阴道出血分析 观察组对象均于用药后2~3天内阴道出血迅速减少及停止,停药5~10天内出现一次剥脱出血,出血时间为3~7天,并伴有或不伴有膜样组织排出。对照组46例中,仅有22例用药4天后阴道出血减少或停止,其余24例阴道出血持续存在,其中12例行诊刮术后出血止,12例阴道出血至下一次月经来潮后干净。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 2.2 超声检查宫内回声改变比较 观察组在用药前及撤退出血后,对照组在用药前及用药血止后或诊刮前超声随诊情况见表1。表1 用药前后超声宫腔内异常回声比较 从表1可见,运用安宫黄体酮撤退出血前,有36例超声宫内有0.1~1.0 cm的混合回声团,用药后有83.3%(30/36)宫内异常回声消失。对照组中仅有20.0%(4/20)异常回声消失,80.0%(16/20)原宫腔声影存在。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 2.3 尿、血HCG变化 观察组52例中,尿HCG阴性42例,弱阳性10例;对照组46例中尿HCG阴性40例,弱阳性6例。16例尿HCG弱阳性者用药前测血HCG均小于100IU/L,用药后两组血HCG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转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3 讨论 药物流产用于终止早期妊娠应用广泛、效果肯定,成功率达90%以上。但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平均时间为14.45天。一般认为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超过15天为出血时间延长。及时找出出血原因,并进行积极地治疗,可避免一些不良后果的发生[2]。药物流产后血中HCG下降及雌激素上升缓慢,导致子宫蜕膜绒毛剥脱缓慢、不全,造成阴道出血多、时间长,影响子宫内膜修复。安宫黄体酮具有迅速修复子宫内膜的作用,本组52例应用安宫黄体酮,均在两天内立即止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由于大剂量孕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明显增厚,突然停药,子宫内膜缺乏外援孕激素支持,导致撤退性出血。子宫内膜功能层完全剥脱,剥脱过程中将宫腔内的少量残留一并带出,起到药物性刮宫的作用,避免了诊刮术。尿HCG转阴一般在3周左右。本组98例中有16例尿HCG呈弱阳性,但复查血HCG均在100IU/L以下,考虑与药物流产后尿HCG转阴较慢有关。对尿HCG弱阳性者在应用安宫黄体酮治疗期间仍要密切随访有无撤退出血,如未出现撤退出血,要及时复查血HCG水平,若有升高应行诊刮术并送病理检查,以排除宫腔内滋养叶细胞生长。药物流产后超声提示宫腔内有异常回声,并非均需行诊刮术。我们的经验是结合血HCG水平,排除宫腔内滋养叶组织残留后,应用安宫黄体酮造成撤退出血,可使绝大部分1 cm以下的蜕膜样组织残留或陈旧血凝块随经血一同排出,无需再行刮宫术。【参考文献】 1 乐杰驹.米非司酮的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9):565-568. 2 陆琴,韦飞英.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35例临床观察.生殖与避孕,200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