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子宫平滑肌瘤合并外阴、腹壁平滑肌瘤1例

发表时间:2009-08-14  浏览次数:474次

    作者:黄敏,余冬娥,陈超群    作者单位:436000 湖北,鄂州市鄂钢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瘤;外阴平滑肌瘤;腹壁平滑肌瘤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2岁,已婚。因“发现腹壁包块1年,右侧外阴包块3个月”于2008年9月入院。患者既往于2003年9月妇检发现子宫肌瘤而行腹腔镜下肌瘤挖除术。术后病检为子宫平滑肌瘤。2005年妇检再次发现子宫大,行超声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因子宫呈进行性增大,伴腹痛,考虑肌瘤变性而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后壁一45 cm×6 cm×35 cm的肌瘤结节,前壁一75 cm×5 cm×6 cm的肌瘤结节,均囊性变。术后病检提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伴玻璃样变。2007年5月发现左侧腹腔镜穿刺点瘢痕处有一大小4 cm×45 cm×3 cm的包块,未治疗。2008年6月发现外阴一大小6 cm×5 cm×4 cm的包块,伴疼痛。此次入院体检左下腹穿刺点瘢痕处有一4 cm×4.5 cm×3 cm的包块,凸出腹壁,边界清,无压痛。妇科检查:右侧大阴唇处扪及一6 cm×5 cm×4 cm的包块,质硬,触痛,盆腔未扪及异常。超声提示腹壁包块位于皮下;右侧大阴唇皮下实质性包块。外阴包块行细胞学穿刺检查:见血细胞、纤维细胞。入院诊断:(1)腹穿刺点子宫内膜异位症:(2)外阴包块性质待查(外阴平滑肌瘤?前庭大腺囊肿?)。于2008年9月在连硬外麻下行腹壁包块挖除术加右侧外阴包块挖除术。术中见腹部包块位于皮下,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无假包膜;右侧外阴包块位置较深,假包膜完整,基底部无黏连;两包块皆为实性,两包块都完整挖出。术后病检提示:腹壁、外阴平滑肌瘤。

    2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其间有少量的纤维组织,因此也叫子宫平滑肌瘤。好发于30~50岁,可单个或多个生长,大小不一。子宫肌瘤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大多数认为与体内过多雌激素刺激有关。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12号和17号染色体长臂片段相互换位、12号染色体长臂重排、7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或三体异常[1]。该患者3年内因子宫肌瘤行两次手术,而且第二次手术病检显示有变性的特点,说明该患者是子宫肌瘤好发人群,可能其体内存在细胞遗传学上的异常。

    外阴平滑肌瘤在外阴肿瘤里十分罕见,它起源于外阴部血管平滑肌、竖毛肌、勃起组织中的平滑肌或圆韧带的平滑肌[2]。多发生在生育年龄,肿瘤常位于大、小阴唇和阴蒂。呈有蒂或突出于皮肤表面,形成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的块物,外观呈哑铃形,分叶状。治疗原则为有蒂肌瘤局部切除或深部肌瘤摘除,如包块较深应注意止血。大阴唇上的平滑肌瘤好发生于巴氏腺区,且外阴平滑肌瘤发病率极低,故临床上易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3],还易误诊为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但是如果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妇科检查,必要时辅以外阴超声,再结合术中所见和术后的病理切片,诊断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术后需注意随诊,防止复发。

    腹壁平滑肌瘤来源于皮肤竖毛肌、汗腺周围的平滑肌等,可为单发,亦可多发,生长缓慢,常有明显疼痛和压痛。肉眼见肿瘤多表浅,位于真皮内,常无包膜。治疗行手术切除,一般不发生恶变,切除后也不复发[4]。有剖宫产史的患者临床易误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结合病史、术中所见及术后病检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该患者在5年内因子宫平滑肌瘤、腹壁、外阴平滑肌瘤三个部位先后行三次手术治疗,可能与该患者特殊的身体环境有关,可能该患者含有一种或几种异常的生物学分子,也有可能因细胞遗传学异常,或者患者体内存在平滑肌瘤的好发基因,至于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5-298.

2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10-613.

3 周希亚,朱兰,郎景和,等.外阴、阴道平滑肌瘤15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学杂志,2005,21(3):184-185.

4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53-245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