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下腹横切口在妇科手术中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3 浏览次数:1318次
作者:唐礼萍,方绍荣 【关键词】 妇科手术
传统的腹部横切口都须逐层切开腹膜各层结扎止血,关腹时缝合腹壁各层,但术者对此进行改进,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6月~2004年12月行妇科手术的100例作为研究组,均采用改良式下腹横切口。设立2000年6月之前随机的病例80例为对照组,切口8~12 cm。两组病例的年龄、病种和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腹部横切口;研究组采用改良式下腹横切口,于下腹部皮皱处横形切开皮肤及中线处皮下组织,直剪裁开筋膜,沿切口方向钝性拉开皮下组织,钝性撕开腹膜及腹直肌进入腹腔,只需2~3 min,关腹时不缝腹膜及皮下组织层,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前鞘,4-0可吸收合成线皮内缝合皮肤,术后切口压沙袋12 h。
1.3 结果
1.3.1 两组开腹时间对比 见表1。表1 两组开腹时间对比 (略)
1.3.2 两组关腹时间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关腹时间对比 (略)
1.3.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见表3。表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略)
1.3.4 术后切口疼痛及用镇痛药情况 见表4。表4 术后切口疼痛及用镇痛药情况 (略)
2 讨论
传统的腹部横切口均逐层切开腹壁各层,结扎止血,组织损伤重,出血多,关腹时常规缝合腹膜,筋膜,皮下脂肪层及皮肤,尤其是在皮下组织较厚的肥胖者,缝合的方法直接影响着伤口愈合,如缝合太浅造成皮下死腔,缝合太深致皮肤内陷。一般的皮肤外科切口缝合只要能将其对合即能愈合,不正确的缝合法则会在皮下形成张力,残留死腔[1],造成愈合不良。故腹壁各层血供好坏,组织损伤轻重以及缝合的方式均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关键,是值得手术者注意的问题。皮下组织层的血管分布较少,浅筋膜内有腹壁浅动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通行。下腹壁有两条较大的皮下动脉,即腹壁动脉和外侧的旋骼浅动脉行走于浅筋膜的深浅两层间,彼此相互吻合成网[2]。所以从以上解剖特点可知:(1)传统的手术方式必然切断血管网影响组织血供,使静脉淋巴管回流受阻,引起组织水肿;(2)缝合常包含较多组织,术后局部肿胀是不可避免的,有部分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引起切口渗液,继而发生切口无菌性炎症,形成切口周围组织增生硬结,同时缝线引起的异物反应亦是加重此反应的原因之一。撕拉法进腹可以完整保留于皮下脂肪中走行的腹壁浅层血管,不需结扎止血。加之缝合方法的改进,可减轻对腹壁供血的影响及腹膜牵扯粘连,对减少组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有显著效果。术后腹部压沙袋即可消除死腔或空隙,避免积血或积液造成的伤口延迟愈合。从上述资料的结果看,改良式下腹横切口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因切口组织损伤少,牵扯神经血供影响小,患者自觉疼痛轻,一般不需镇痛剂,活动早,恢复快,切口愈合好。以色列医生Stark[3]于1989年首次将Jocl-Cohen[4]开腹方法用于剖宫产,并加以改进提出不缝腹膜的概念。但用于妇科手术尚未见报道,我院即用于妇科各种经腹手术,只是切口较产科手术略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良能.整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6-1044.
2 中国医科大学.局部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3-104.
3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58.
4 胡立,翁铭庆(译).妇科手术图谱.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7-106.
作者单位: 618000 四川德阳,德阳市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