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1例抢救体会

发表时间:2009-06-23  浏览次数:586次

作者:沈姣梅,杨汉荣

【关键词】  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摘要]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93年1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1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1例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成功抢救9例,2例抢救后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积极治疗产后出血,早期诊断、早治疗,去除病因,果断切除子宫,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慎重使用肝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产科极为凶险的疾病,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1],其发展快,如处理不及时,易出现继发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2]。其发病急骤,来势凶猛,母婴病死率高。但产科DIC特点是病因多明确,临床易发现,一旦病因解除,DIC的病情得以减轻,因此,产科DIC的病死率较其他因素所致DIC的病死率明显降低[3]。现对我院1993年1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1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3年11月~2005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为7824例,其中11例发生产后出血并发DIC,占分娩总数的0.14%。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38岁,平均33.2岁;孕周最小30周,最大41周,平均孕周38周;初产妇3例,占27.3%,经产妇8例,占72.7%;终止妊娠方式:剖宫产7例,阴道分娩4例。

    1.2 诱发因素 11例患者均有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妊娠高血压疾病(重症)2例,胎盘早剥3例,前置胎盘2例,胎盘植入1例,羊水栓塞2例,宫缩乏力1例。

    1.3 临床表现 11例患者均表现为产后出血,且不凝,出血量1800~4600 ml,平均2600 ml,其中6例患者产前即有阴道流血,6例剖宫产术中血不凝,8例见肉眼血尿,7例患者皮下淤血,6例患者有伤口及针眼渗血,11例患者均出现重度贫血,不同程度的休克表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肝、肾等功能障碍,9例抢救成功,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1.4 诊断依据 本组病例参照1999年我国第6届血栓止血会议的标准,对诊断DIC要求下列3项以上异常:(1)血小板降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2)血浆纤维蛋白质<1.5 g/L或下降;(3)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时间(3P)试验:阳性;(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 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APTT延长10 s以上或缩短5 s以上;(5)纤维酶原减低。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11例患者血小板均少于100×109/L,其中(40~80)×109/L 5例,(20~40)×109/L 3例,<20×109/L 2例,86×109/L 1例;11例纤维蛋白原均低于1.5 g/L,其中0.5~1.0 g/L有3例,有1例纤维蛋白原含量为0;11例APTT均较正常延长3 s以上,有1例达80 s以上,3P试验因我院设备条件有限未能检测。

    2.2 治疗与转归 11例患者均输血液制品,10例患者输新鲜冷冻血浆+红细胞悬液,1例患者输新鲜全血与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5例患者输纤维蛋白原,未使用肝素,7例切除子宫,4例保留子宫,11例抢救成功9例,其中4例用药30 min左右出现凝血块,1 h后出血减少,血压回升,尿量增加,病情回转,5例用药1 h后症状好转,2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于DIC发生后4~6 h死亡。围产儿结局,死胎3例(因胎盘早剥死亡)。

    3 讨论

    产后出血首发DIC的病情能否有效控制、抢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科病因的去除,故临床上对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妊高征、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羊水栓塞、宫缩乏力等,应高度重视,及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去除病因,果断切除子宫,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慎重使用肝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1 识别临床表现,早期诊断DIC是提高治疗率的前提 产科DIC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注射部位、子宫出血不止,或凝血块较软,甚至发生血尿、咯血、呕血等,伤口渗血不止。结合病史,有DIC的高危因素,产后出现大量出血不凝,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以做出本病的诊断。本组全部病例均有引起产后出血的诱因,我院对这些预计有出血倾向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产前、产中都做好充分准备,密切观察出血情况,一旦出现出血不凝、血尿、皮下淤血、伤口渗血不止,就考虑DIC可能。本文11例患者5例出现肉眼血尿,7例出现皮下淤血,5例针眼渗血。一旦出血>500 ml,立即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随时准备输血输液,去除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原因外,立即测定凝血全套,积极按DIC进行处理,不能因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而失去抢救时机。

    3.2 及时去除病因果断切除子宫 治疗原发病是终止DIC过程最关键的措施,如出现阴道流血不止,输血输液无效,应果断切除子宫,这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4]。切除子宫能彻底处理阴道流血,也能阻断促凝物质流入母体血液循环,且使子宫开放血窦闭合,达到止血的目的。本组中6例在输血、输液下切除子宫,抢救成功,1例子宫切除,但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3.3 补充凝血因子 产科DIC多为急性失血所致,病情发展迅速,高凝期往往不明显而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由于大量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被消耗或降解,因此,消耗性低凝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最佳时机[5]。可以选择新鲜全血、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血沉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含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因此,在血液不凝阶段补充凝血因子至关重要。此外,血小板的输注非常重要,我院1例输注血小板抢救成功。

    3.4 肝素的应用 在DIC时,为了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消耗,改善微循环,肝素是常用的抗凝剂,及早、合理使用肝素是提高治愈率的主要手段。但肝素应用时机的选择很难确定,因为DIC早期血液一般处于高凝状态,但持续时间短,很快由高凝转为低凝和纤溶亢进阶段,如掌握不好时机往往适得其反,从而加重病程发展。本组11例未使用肝素,9例抢救成功,2例死亡。故肝素的应用应值得进一步讨论。如其他原因所致的DIC,如羊水栓塞早期血液高凝状态时,或病因未消除时,可以适当使用肝素。

3.5 血管重要脏器的保护及时防止多器官衰竭 DIC晚期患者必导致多脏器功能的损害,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脏器先后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称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是目前产科危重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文献报道,两个脏器衰竭24 h以上者,死亡率达44.2%~60%,3个脏器衰竭死亡率达98%,四个脏器衰竭死亡率达100%。病死率与原发病的程度及受累器官多少有关,一般心肺功能先受影响,其次是肾功能。由于MSOF病死率高,及时去除病因和诱因,是救治的前提,同时阻断首发脏器衰竭引起的连锁反应,及时输氧、输液、脱水、利尿、纠酸、强心稳压,必要时血液透析,可以提高治愈率。

    因此,为了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必须做好围生期保健,建立高危门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严密监测产程,预防产后出血。如发生产后出血,及时积极处理,密切观察,如出现DIC临床表现,应及早治疗,以免加重病情,失去抢救时机,必要时果断子宫切除,可以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224-227.

    2 董绍英.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4例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25(1):38-39.

    3 张志诚.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32-535.

    4 董玲.产科DIC致孕产妇死亡31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1,16(3):174.

    5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6-817.

    作者单位: 430050 湖北武汉,武汉市第五医院妇产科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