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妇女用药对乳儿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6-23 浏览次数:606次
作者:潘玉红,赵学功 作者单位:443005 湖北宜昌,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
近几年来,哺乳期妇女用药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特别是对婴儿的影响更是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笔者查阅有关文献将哺乳期妇女用药对乳儿的影响总结报告如下。
1 药物在乳汁中的代谢特点
哺乳期妇女用药后大部分药物都能进入乳汁,并随着乳汁排泄。一般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不高,对婴儿影响不大。某些药物可直接进入乳汁,甚至乳汁中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大于血浆浓度。所以哺乳期妇女需注意用药剂量,以防对乳儿造成危害。药物在乳汁的排泄受下列因素影响:(1)药物的分子量,分子量>200 kD的物质难以通过血乳屏障进入乳汁;(2)药物在脂肪和水中的溶解度;(3)药物与母体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当药物在母亲血浆中处于游离状态时,才能进入乳汁。而与母体血浆蛋白牢固结合的药物,如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不会在乳汁中出现;(4)药物的解离度,解离度越低乳汁中药物浓度也越低,电解质也易进入乳汁并达到最高浓度;(5)药物的酸碱度,碱性药物(如红霉素)易于在乳汁中排泄,而酸性药物(如青霉素,磺胺噻唑)较难从乳汁中排泄。
2 抗生素对乳儿的影响
不同的抗生素自乳汁中排泄差异很大,其中从乳汁中排泄量较大的有红霉素、四环素和林可霉素等。红霉素静滴时,乳汁浓度较血清浓度高4~5倍,可使新生儿中毒。有些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异烟肼)给哺乳期妇女用药后,可能导致幼儿肝、肾及神经系统的中毒,应禁用。喹诺酮类能使人体骨骺线提前骨化,影响幼儿生长发育,哺乳期的妇女不宜使用。青霉素肌注或静滴时,虽然乳汁中的浓度仅为血清浓度的2%~20%,但足以引起乳儿发生过敏反应,应慎用。磺胺类药通过乳汁的药量足以使G-6PD缺乏的婴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或由于它从血浆蛋白中置换出胆红素而导致新生儿黄疸。
3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对乳儿的影响
癫痫病哺乳期妇女口服止痉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可使婴儿出现高血红蛋白,全身淤斑、嗜睡和虚脱,使用安定可使新生儿体重下降和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睡前服用镇静催眠药如水合氯醛等,可引起幼儿次晨嗜睡,服用溴化物、扑痫酮,可引起乳儿嗜睡、皮疹等。故哺乳期妇女应避免长期服用这类药物。
4 激素类药物对乳儿的影响
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大剂量应用都可抑制乳汁分泌,有些乳母服用激素类避孕药后,因乳汁分泌明显抑制影响哺乳,同时乳汁中蛋白、脂肪、无机盐的含量都有一定变化,可使男婴乳房过大,女婴阴道上皮增生。所以除强的松类外,哺乳期妇女服用其他激素类药物后均应暂停哺乳。
5 其他药物对乳儿的影响
麦角生物碱、阿托品可减少乳汁分泌,碘化物可引起皮疹及特异质反应,并抑制甲状腺分泌,引起新生儿甲状腺肿;硫脲嘧啶在乳汁中的浓度高于血浓度的3~12倍,可引起乳儿甲状腺肿或甲状腺分泌不足,服用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双氢速甾醇时,哺乳期妇女应停止哺乳;利血平可造成乳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塞;氨茶碱可使乳儿兴奋,睡时烦躁不安,萘啶酸,磺胺等会引起新生儿溶血;双香豆素及其衍生物或苯茚二酮等均可能在乳汁中分泌,使乳儿在手术或外伤后出血加剧,故哺乳期妇女忌用。
6 哺乳期妇女用药原则
应遵循以下原则:(1)要选用既能治疗自身疾病,又对乳儿无不良影响的药物;(2)应尽量选用作用时间短的药物,以减少药物的累积;(3)服用半衰期长的药物优于半衰期短的药物;(4)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般在乳汁中的浓度较低,大多数口服不吸收。因此,对乳儿安全,哺乳期妇女服用这类药物可以不停止喂乳;(5)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尽量选择在乳汁药物浓度低峰时段哺乳,以减少乳儿从乳汁中的摄取量;(6)药物分泌至乳汁的量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度及酸碱度,易度高,脂溶性高的碱性药物分泌至乳汁中的量较多,哺乳期妇女如需服用此类药物时,应暂停哺乳。
7 哺乳期妇女用药参考
有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较高,对乳儿不利,故在哺乳期应禁用。如抗甲状腺制剂、磺胺制剂、溴制剂、抗凝剂、放射性药物、麦角制剂、通便药、氯霉素、四环素类、红霉素、汞制剂、异烟肼、磺胺药等。在遵循哺乳期妇女用药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在乳汁药物浓度低的药物,然而有些药物虽然在乳汁中的浓度不高,但连续应用对婴儿有害,需慎用。如类固醇激素、避孕药,利尿药、丙咪嗪、萘啶酸、碳酸锂、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地西泮、利血平、抗组胺药、水合氯醛、咖啡因、维生素K、水杨酸盐等,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低,对乳儿影响不大,如胰岛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地高辛及一般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