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93例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08 浏览次数:787次
作者:朱明宇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固原 756000
【摘要】 为了解孕产妇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固原市妇幼保健院建卡检查及分娩8693例孕产妇血清检测HBV标志物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孕产妇HBsAg阳性率8.98%,城市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农村孕产妇(χ2=38.39,P<0.005),接种乙肝疫苗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未接种孕产妇(χ2=74.13,P<0.005),年龄、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孕产妇以小三阳、大三阳、HBsAg阳性伴抗-HBc阳性为主要感染模式。对乙型肝炎易感的女童和育龄妇女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降低孕产妇HBsAg携带率;孕妇产前筛查HBsAg,有助于孕产妇健康行为和新生儿免疫工作。
【关键词】 孕产妇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血清学标志物 感染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在HBV的众多传播途径中,HBV母婴传播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并且,经母婴传播HBV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慢性持续携带者,进而发展为肝炎病人[1-2]。因此,做好人群中孕妇的HBV感染状况的筛查,对于预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的婴幼儿HB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固原市孕妇HBV感染状况,更好地防治乙型肝炎,我们对2002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固原市妇幼保健院建卡检查及分娩的孕产妇8693例进行了HBV血清学检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2002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固原市妇幼保健院建卡检查及分娩的孕产妇8693例,年龄19~38岁,孕9~41周。
1.2 检测试剂与方法 孕产妇来院检查或分娩时静脉采血3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HBsAg阳性者进而检测其他血清学标志物。ELISA试剂盒为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有效期内使用;样品OD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为阳性(阴性对照孔OD值<0.05者按0.05计算),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城乡孕产妇HBsAg阳性率差异
城市孕产妇HBsAg阳性率为6.67%,农村孕产妇HBsAg阳性率10.54%,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9,P<0.05),城市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农村孕产妇(见表1)。表1 城乡孕产妇HBsAg检出情况(略)
2.2 不同年龄组孕产妇HBsAg检出率
19~23岁HBsAg阳性率为8.42%(226/2685),24~28岁阳性率为9.06%(357/3942),29~33岁阳性率为9.52%(183/1923),34~38岁阳性率为10.49%(15/143),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3,P>0.05)。
2.3 不同民族HBsAg检出率
汉族HBsAg阳性率9.03%(380/4210),回族HBsAg阳性率8.96%(387/4321),其他民族阳性率8.64%(14/162),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9,P>0.05)。
2.4 乙肝疫苗接种史与HBsAg检出率
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HBsAg阳性率6.18%,未接种的HBsAg阳性率12.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3,P<0.05),见表2。接种乙肝疫苗的孕产妇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接种组。表2 孕产妇乙肝疫苗免疫史与HBsAg阳性率(略)
2.5 HBsAg阳性血清HBV标志物的组合情况
781份中有742份HBsAg阳性血清作进一步检测,HBV感染模式共有8种,其中前3位模式为HBsAg、抗-HBc、抗-HBe均阳性(小三阳)的294人,占39.62%;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大三阳)的182人,占24.53%;HBsAg伴抗-HBc阳性140人,占18.87%。这三种模式也是HBV感染的基本模式,其余模式见表3。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231人,占31.13%。表3 742份HBsAg阳性血清HBV标志物模式及其构成(略)
3 讨论
我院对建卡检查及分娩的孕产妇全部进行HBsAg筛查,本次检测结果显示,孕产妇HBsAg阳性率8.98%,农村孕产妇高于城市孕产妇,主要原因:①农村孕产妇乙肝疫苗接种率低于城市孕产妇;②农村医源性传播机会多,如预防接种、输液、注射、针刺等,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械及物品等。
我国自1985年批准生产使用乙肝疫苗,1992年1月份推广使用乙肝疫苗,孕产妇年龄19~38岁(即1968~1987年出生),调查发现接种乙肝疫苗时间多从1992年开始,不能阻断母婴传播,接种乙肝疫苗前孕产妇中多数未检查肝功能和HBsAg,故接种乙肝疫苗的孕产妇中仍有6.18%HBsAg阳性,但已明显低于未接种乙肝疫苗孕产妇。建议对HBsAg阴性、肝功能正常女童和育龄妇女接种乙肝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注射剂量宜采用每针10μg[3],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者注射1针次,无乙肝疫苗接种者按免疫程序注射3针次。
742份HBsAg阳性血清进一步检测显示,HBV感染主要的3种模式为小三阳、大三阳、HBsAg阳性伴抗-HBc阳性,这三种模式在临床上处于急性或慢性肝炎期,HBV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HBeAg阳性者90%左右可检测到HBV DNA,长期抗-HBe阳性者20%~50%可检测到HBV DNA[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指标。另外,56例仅HBsAg阳性,临床上处于急性HBV感染的初期,HBsAg在感染HBV 2周后即可呈阳性。其他4项HBV标志物呈阳性,属乙肝不同亚型的再感染。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复制活跃者尽可能抗病毒治疗。加强观察和随访,HBsAg携带者一旦出现乙肝症状及体症,必须隔离治疗。
我国HBsAg携带者中至少有40%来源于母婴传播[5]。经母婴传播HBV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慢性持续携带者,进而发展为肝炎病人[1-2]。因此,应做好孕妇的HBV感染状况的筛查,对HBsAg携带者的孕妇设专床分娩,分娩过程中尽量防止损伤胎儿;HBsAg携带者的产妇产后不要亲吻婴儿或咀嚼食物喂婴儿,并避免母乳喂养;对婴儿的餐具等生活用品,应给予固定单独使用和清洁,避免受母亲的血液和体液的污染。WHO报道在婴儿出生24h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可减少90%以上的由HBsAg阳性母亲传给子女的发病数[6];要求HBsAg的孕产妇其新生儿在出生24h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按程序完成3针接种(10μg/次)[4],实验表明,3针接种后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率为79.8%~92.1%[5];对HBsAg阳性(特别是同时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应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10~30μg)[4]联合免疫,联合免疫可提高5%~10%的保护率[5]。
【参考文献】 [1]王贺祥,卢敏.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围产期传播的研究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1998,4(5):2.
[2]刘颖琳,邝健全,张睿,等.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8):465-468.
[3]马晓健,柳洁.大学生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4):830-831.
[4]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41.
[5]梁万年,常文虎.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0-174.
[6]WHO.Hepatitis Bvaccines[J].WER,2004,79(28):25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