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5-15  浏览次数:724次

秋季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有一定的季节分布特点,以深秋、冬季及初春季节多见,呈散发感染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1~3 d,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频繁呕吐、水样腹泻、轻度脱水和酸中毒。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全球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60万,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1],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910/201103平凉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住院的秋季腹泻患儿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6个月至1岁35例,~2岁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个月至1岁19例,~2岁31例;轻度14例,中度28例,重度8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6个月至1岁16例,~2岁34例;轻度13例,中度30例,重度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2]。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泄泻(伤食型、风寒型)的诊断标准[3]。1.3 纳入标准(1)符合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2)符合小儿泄泻(伤食型、风寒型)的诊断标准;(3)年龄6个月至2岁;(4)患儿家属知情同意。1.4 排除标准(1)细菌感染性肠炎者;(2)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者;(3)坏死性肠炎者。1.5 治疗方法1.5.1 对照组给予饮食疗法,提倡继续母乳喂养(有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 h、不禁水,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轻者口服补液,中度以上脱水静脉补液),肠道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服用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1.5.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花天水散加减口服。药物组成:金银花、木棉花、扁豆花各6 g,生山药30 g,滑石粉18 g,粉甘草、莲子肉、清水豆卷各9 g。辨证加减:发热口渴俱重加生石膏、鲜芦根清热生津;伤食去生山药、莲子肉,加焦三仙、鸡内金化积导滞;脾虚去金银花、木棉花,加薏苡仁、炒白术健脾益气;气阴两伤去金银花、木棉花、滑石,合人参乌梅汤益气敛阴;每日1剂,水煎2次兑匀少量多次频服,疗程3~5 d。1.6 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次数均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4]。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3 讨论秋季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近年报道,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有的患儿表现为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5]。西医治疗主要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肠道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服用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为主。小儿秋季腹泻属于中医儿科学“泄泻”范畴,其病因以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多见。因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故易感受外邪;又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故多乳食内伤;无论外感、内伤或二者兼夹均可导致脾胃受病、中气失运、湿邪内盛而发生泄泻。本病病位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精微,若脾胃受病,则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正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本病病机特点为中气失运,湿邪内盛,故治疗以运中利湿为基本原则。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扶持肠道正常菌群及服用肠黏膜保护剂的基础上,给予临床验方“三花天水散”进行治疗。方中金银花、木棉花清热解毒,针对外感邪毒侵袭。用天水散(滑石、甘草)、扁豆花、莲子肉、清水豆卷利湿运中,针对湿邪内盛、中气失运;重用生山药大滋真阴,大固元气,针对泄泻耗伤气阴;诸药合用共奏祛邪利湿,运中止泻之效,并随症灵活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颇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杨梅,陈兰举.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10(19):15201522.[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941296.[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4] 陈永红,王镭,王云亭.儿科疾病与疗效标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4749.[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