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沐舒坦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615次

  肺炎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期,临床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可能与婴幼儿期较为低下的免疫力及其特殊的呼吸道生理解剖特点,致使气道分泌物不易被机体清除有关[1]。笔者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96例肺炎患儿分别采用沐舒坦静脉滴注和雾化辅助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6例肺炎患儿中男51例,女45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1岁,病程1~8d。所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订的小儿肺炎防治方案中诊断和分型标准,其中轻型68例,重型28例。所有患儿均因发热、咳嗽、气促入院,肺部听诊均闻及湿性音,胸部平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可见散在点片状阴影。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静脉滴注组和雾化组)各48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应用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组用沐舒坦注射液75mg加入10mlNaCl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10min),2次/d;雾化组用沐舒坦注射液75mg加入10mlNaCl溶液中经空气压缩泵雾化后吸入,2次/d。疗程根据病情连续3~7d。

13 疗效评价:治疗7d时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白细胞计数正常、X线示炎性反应完全消退为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白细胞计数正常、X线示炎性反应大部分吸收为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X线示炎性反应未吸收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48例静脉滴注组患儿治愈27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13%;48例雾化组患儿治愈31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958%,雾化组总有效率高于静脉滴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0,P<005)。

22 症状体征持续时间:雾化组发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肺部湿音持续时间均短于静脉滴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静脉滴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3%,雾化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0,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特别是婴幼儿由于咳嗽反射尚不完善,在患肺炎时痰液不易被咯出,导致痰液等气道内生性异物局部或广泛性堵塞支气管,使肺的通气功能发生障碍,这一临床病理异常综合征即为塑型性支气管炎[2]。沐舒坦(盐酸氨溴索)是一类能帮助快速排除痰液的粘液溶解剂,具有稀释溶解分泌物进而促进其排出的特性,且作用强于溴己新[3]。此外,沐舒坦与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提高抗生素在支气管与肺组织中的浓度,雾化吸入法使微粒化的药物随患儿呼吸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因此效果更为明显。沐舒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文献报道均较低[3],一般为轻微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无需特殊处理即可消失。静脉滴注时,采取缓慢滴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雾化吸入时,药物是以微粒形式通过气道直达病变部位,从而避免了对于非病变器官的作用,但需注意的是,若年幼患儿在进行雾化吸入时过度哭闹、不协作,有可能会使药物吸入不完全,用量不足而影响疗效,实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防范避免。

总之,沐舒坦在小儿肺炎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雾化吸入疗效优于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小儿肺炎临床用药的良好选择。

4 参考文献

[1] 杨俊莉,朱锦妍,钟秀珍.沐舒坦的给药方式对婴幼儿肺炎疗效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3,37(4):311.

[2] 曾其毅,刘大波.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2):81.

[3] 邱祖龙.沐舒坦三种给药方式治疗难治性肺炎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2):6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