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6 浏览次数:679次
手足口病作为婴幼儿常见的肠道病毒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复杂,患儿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斑丘疹等,病症进展可引起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并发症,严重者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治疗尚无特效性药物,多采用抗病毒、对症治疗等进行,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对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其中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男39例,女29例,年龄1~9岁,1岁以下43例,1~3 岁11例,~5岁9例,~9岁5例。患儿均符合第七版《褚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手足部分出现水疱疹、斑疹,口腔出现溃疡及水疱,咽部红斑,部分肛门部分出现少数疱疹,患儿伴随易惊、流涎、拒食等临床症状,血常规计数:WBC (4.0~11.0)×109/L,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入隔离病房,保证充足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同时给予患儿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喜炎平(生产公司: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26249)治疗,0.1~0.3 ml/(kg·d),具体剂量根据患儿病情进行加减,最大至6~8 ml/d,利巴韦林(生产公司:上海华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099)10 mg/kg溶于5%葡萄糖液100 ml内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5~7 d。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剂量及使用方法与观察组同。患者治疗中对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流涎拒食者给予适量补液,出现炎性反应者给予阿奇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治疗,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布洛芬治疗,治疗期间保证患儿口腔内卫生。
1.3 疗效判定:显效:治疗2 d内发热症状消失,患儿神志、状态等均有明显好转,正常玩耍,3 d内流涎拒食等消失。有效:治疗3 d后发热症状消失,5 d后可正常进食,正常玩耍。无效:治疗4 d后发热现象未消失,进食严重受限,流涎加重,口腔出现明显黏膜充血、溃疡,出现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 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发热、疱疹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观察组患儿治疗中出现1例皮疹,未经特殊处理2 d后消失,发生率为2.9%,对照组患者治疗中出现4例白细胞减少,2例感染,经停药、抗感染处理后症状消失,发生率为17.6%,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手足口病发病率约为113.88/10万~565.79/10 万,多发于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导致,因此在治疗时需要同时进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时[2]。利巴韦林为光谱抗病毒药物,能够显著抑制RNA病毒及 DNA病毒,同时选择性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从而抑制病情发展。喜炎平作为光谱抗病毒、抗菌中药制剂,药物中的穿心莲成分能够占据病毒及细菌复制时的蛋白质及DNA结合位,有效抑制 DNA复制,实现消灭病毒及灭菌效果,同时药物可抑制炎性渗出和水肿等。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及痊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安全高效,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吴青林,室相云.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64.
[2] 秦利平,徐蓉芳,张静敏.乐山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报告质量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