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9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12 浏览次数:661次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发热性出疹性传染性疾病,又称婴儿玫瑰疹。因其在疹出之前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故早期较难确诊。为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率和不良并发症发生率,笔者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急诊治疗的90例幼儿急疹患儿的病例资料,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0例全部为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急诊患儿,男48例,女42例,男∶女=1.14∶1。年龄3个月以下3例,占3.33%;3~6个月11例,占12.22%,6~12个月72例,占80%;1~1.5岁4例,占4.44%。年龄最小为2.5个月,最大为1.5岁。
1.2诊断依据:诊断标准依据实用儿科学[1]。
1.3临床特点:全部病例均起病急骤,出现发热,体温在38~40.2℃。热型:稽留热40例,占44.44%,弛张热45例,占50%,不规则热5例,占5.56%。热程<3天9例,占10%,3天65例,占72.22%,4天8例,占8.89%,5天7例,占7.78%。生后初次发热77例,占85.55%;枕后、耳后淋巴结肿大85例,占94.4;腹泻74例,占82.2%;高热惊厥8例,占8.8%;出疹期间烦躁哭闹32例,占35.56%。所有患儿发热及疹退后精神反应良好,胃纳正常。该组患儿均有皮疹出现。热退后出疹71例,占78.89%,体温下降过程中出疹19例,占21.11%。皮疹为浅红色玫瑰疹,较密集,压之可褪色,直径1~5 mm,初起时散在分布,后相邻的皮疹部分融合成片。仅散在颜面部10例,占11.11%;散布于颜面、躯干55例,占61.11%;散布于颜面、躯干、四肢20例,占22.22%;全身密集分布5例,占5.56%。皮疹多于24 h内出齐。1天内消退22例,占24.44%;2~3天消退64例,占71.11%;3天以上消退4例,占4.44%。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无疼痛。前囟隆起12例,占13.3%;咽部充血62例,占68.89%;咽峡部对称性小疱疹或小溃疡16例,占17.78%;咽峡部及软腭散在浅红色小斑丘疹10例,占11.11%。并发支气管炎4例,占4.44%,支气管肺炎3例,占3.33%。
1.4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10×109/L 7例,占7.78%;4.0~10.0×109/L 70例,占77.78%;<4.0×109/L13例,占14.44%。腹泻者大便常规检查未见白细胞及红细胞。X线胸片提示支气管炎4例,占4.44%,支气管肺炎3例,占3.33%。对8例高热惊厥、12例前囟隆起及10例烦躁哭闹患儿行头颅CT及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心肌酶CK-MB高者20例,占22.22%,心电图示ST-T段改变者10例,占11.11%。
1.5鉴别诊断
1.5.1麻疹:发热2~3天后有口腔麻疹黏膜斑,有呼吸道卡他症状,发热3~4天后出疹,疹出热高,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和脱屑.轻型麻疹可无典型症状,易与本病混淆,需要依靠血清学检查。
1.5.2风疹:发病年龄较大,多见于学龄儿童。发热较轻,发热半天至1天出疹,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明显。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和脱屑。
1.5.3猩红热:高热、咽峡炎、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2~3天退疹,疹退后伴大片脱皮。
1.5.4药疹:有服药史,皮疹形态各异,分布范围较广泛,出疹前或出疹同时有发热,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继续用药则加重。
1.6治疗方法:90例患儿中70例给予病毒唑、双黄连等抗病毒治疗,20例给予抗病毒、抗生素、补液、调节电解质等,高热惊厥患儿降温止惊等,补充水分、电解质及营养元素,预防并发症发生。告之家长该病特点,消除恐慌。教会家长高热时做好发热患儿的家庭护理及物理降温方法。
2结果
90例患儿全部治愈,平均痊愈时间为5.5 d。
3讨论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热性疾病。50年代就已证明是病毒性疾病,但其致病病毒一直未分离出来。1986年由美国Salahuddin医生首次发现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2]。1998年日本学者Yamanish自4名急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目前已证实,HHV-6分A、B两个亚型[3],幼儿急疹大部分是由HHV-6亚型感染引起,少部分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引起,HHV-7引起者发病时间相对较晚,且皮疹较轻微,另有一部分患儿病因不?[4]。HHV-6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全年散发,潜伏期10天左右,多侵犯6月~1.5岁的婴幼儿。有研究表明,HHV-6抗体可由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出生后至5个月抗体滴度渐降,6个月以后抗体阳性率又开始升高,6个月~1岁时抗体阳性率为80%以上,2岁以内幼儿抗体阳性率高达100%[5]。本组资料中6个月~1.5岁小儿患病率达84.44%,亦验证了此抗体的变化,说明6月~1.5岁为高发年龄。本病一般起病急,出疹前持续发热,多为高热,本组病例研究显示生后初次发热77例,占85.55%,腹泻74例,占82.2%,年龄6个月~1.5岁占84.44%,枕后、耳后淋巴结肿大85例,占94.4,白细胞总数4.0~10.0×109/L 70例,占77.78%;<4.0×109/L 13例,占14.44%,提示对于生后初次发热,年龄6个月~1.5岁,精神食欲好,伴腹泻、枕后、耳后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偏低者均应考虑此病。HHV-6可侵犯呼吸、消化、中枢神经等系统,有文献报道HHV-6具有亲神经性,可引起高热惊厥,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6]。
此外,有报道幼儿急疹可引起心肌损害。本组患儿并发高热惊厥8例,占8.8%,心肌酶CK-MB高者20例,占22.22%,心电图示ST-T段改变者10例,占11.11%,与文献报道一致。X线胸片提示支气管炎4例,占4.44%,支气管肺炎3例,占3.33%,表明本病可有多系统并发症,提示幼儿急疹虽然大部分经过良好,但也应注意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临床应予以重视。因本病常为儿童一生中第一次发病,持续高热,有的烦躁哭闹,少数惊厥,易造成家长恐慌,一日之内多次就诊,急诊医生迫于压力会给予患儿过度检查及治疗,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更造成家长情绪更紧张。如何早期诊断,消除家长恐慌,防止药物滥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组观察可总结出如下特点:①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1.5岁婴幼儿。②生后初次发热占85.55%,骤然起病,多为持续高热3~4天不退,但一般情况好,无全身感染中毒症状。③咽部充血62例,占68.89%;咽峡部对称性小疱疹或小溃疡16例,占17.78%是该病的一个早期特征[7]。出疹前枕后、耳后淋巴结肿大也很常见,占94.4%。腹泻74例,占82.2%,主要表现为病毒感染性腹泻症状;前囟隆起12例,占13.3%,排除维生素A中毒,行头颅CT及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④热退疹出或疹出热退。⑤白细胞计数正常、偏低或淋巴细胞分类增高。⑥无明显其他症状和体征,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发热原因。本病属单纯病毒感染,单纯病毒感染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白细胞有杀伤作用,同时又可能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应避免应用[8]。本组病例70例给予抗病毒治疗,20例给予抗病毒、抗生素联合治疗,出疹后均停用抗生素,病程无差异,且抗生素不能缓解症状。故医生应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可告之家长本病发热日程及热退出疹的可能性,以及此病的良性经过,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减少过度治疗,且有助于与药疹鉴别。对于部分有前囟隆起、烦躁哭闹甚至惊厥患儿,如果高度考虑到此病,不必过分积极行头颅CT、脑脊液等检查,以免增加患儿的痛苦,甚至危害健康,造成家长恐慌以及经济上的浪费。
4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31
[2]王丽丽.幼儿急疹917例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10):73
[3]Jones CA,Isaacs D.Hum an herpesvirus-6 infection[J].Arch D is Child,1996,74():98
[4]张宝忠,张家祥,蔡梦云.幼儿急疹8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3):82.
[5]杨志梅.幼儿急疹58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1):1026.
[6]宋志芳.幼儿急疹150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B):142.
[7]周芳,李平.幼儿急疹124例临床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9):92.
[8]李欣梅,王风贤.幼儿急疹55例误诊分析[J].吉林医学,2007,28(15):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