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锌佐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627次
轮状病毒性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多发生在10月、11月、12月、1月秋冬寒冷季节,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身上,4岁以上者少见[1]。在中国小儿腹泻病病原构成比中,轮状病毒约占40%左右,位居小儿腹泻病原的第1位[2]。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佐以口服甘草锌颗粒,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儿科住院部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轮状病毒性肠炎72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满足以下条件:①年龄6个月~2岁;②病程3d内,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或不伴发热、呕吐、脱水;③采用ELISA法检测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将72例患儿分为A组、B组两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发热、腹泻及脱水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A组:常规治疗(补液对症、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口服蒙脱石散及微生态制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B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佐以口服甘草锌颗粒(每袋1.5g,相当于元素锌4mg,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蒙脱石散6个月~1岁1g,3次/d,1~2岁1.5g,3次/d,首次加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6个月~1岁0.5g,2次/d,1~2岁1g,2次/d,40°以下温水冲服)(甘草锌颗粒6个月~2岁0.75g,2次/d)注:B组出院后带甘草锌颗粒口服1月,6个月~1岁0.75g,1次/d,1~2岁0.75g,2次/d。1.3 观察指标:①观察治疗过程中大便次数、性状、体温等变化情况;②随访患儿出院后1个月内有无再患腹泻病。1.4 疗效评价: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3]:治愈:治疗3天后大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天后大便性状和次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3天后大便性状及次数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2 结果
B组治愈和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B组腹泻的再患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腹泻再患情况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尚无特异性治疗,大多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一方面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运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和微生态制剂调理肠道菌群,如有发热,根据具体情况对症处理。目前蒙脱石散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运用也较为广泛。轮状病毒属RNA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使小肠黏膜回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聚集而引起腹泻[4]。一旦感染,轮状病毒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成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又不能避免的问题。甘草锌颗粒为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新疆豆科植物甘草的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与锌结合的含锌药物,每1.5g中含元素锌4mg,其治疗腹泻的主要机制为:①锌能促进上皮细胞的更新,加速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有利于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减轻腹泻症状。②锌为多种酶的辅酶,可增强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酶的水平及活性,提高细胞免疫及肠道SIgA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增强抗感染的能力。③与体内消化酶活性密切相关,能增进食欲,促进蛋白合成,改善消化功能。世界卫生组织已建议腹泻患儿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补锌。本观察提示: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佐以口服甘草锌颗粒,更能有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而且后期亦能有效预防腹泻的发生,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4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4.
[3] 全国腹泻防治学术研究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4]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5.
[收稿日期:2013-11-18 编校:潘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