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587次
早产儿(Premature infant)是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 500 g以下,头围在33 cm以下。由于早产儿生存能力较差,各器官发育并不成熟,因而需要加强对早产儿的特殊治疗和护理。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护理模式随之产生了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简称NNS)日趋成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和未来发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护理,男18例,女12例;胎龄28~32 周,平均(29.9±2.0)周;出生体重1 800~2 429 g,平均(2 010.4±21.9)g。对照组采用营养性吸吮护理,男16例,女14 例;胎龄29~33周,平均(30.4±2.1)周;出生体重1 810~2 420 g,平均(2 015.8±25.4)g。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60例早产儿均有不规则的间歇呼吸或呼吸暂停,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浅而快,神经反射不明显,肌张力低下,吮吸、吞咽反射也较差,皮肤组织含水较多,色红并有凹陷性压痕等。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营养性吮吸护理,经胃管喂养或者全静脉营养来保证蛋白质和热量的供应,以满足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求。观察组采用非营养性吮吸护理,在早产儿入室后安静4 h,将其头偏向一侧以使其口内的黏液外流,然后每2~3小时转换体位1次,通过吸空的橡皮奶头吮吸。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观察两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护理效果,包括神经运动评价(Amiol-Tison评价方法)、安静入睡时间、体重增长评价(通过早产儿专用体重计隔日定时测体重)、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生长发育状况和护理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运动系统发育较快,安静入睡时间较短,体重增长速度快,并发症发生少,生命体征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健康足月儿存在诸多口腔活动,其中吮吸可分为营养性吮吸(NS)和非营养性吮吸(NNS)。对早产儿的护理,传统的营养性吮吸护理中由于早产儿消化功能刺激的减少容易导致胃肠道的废用性功能萎缩,导致吸吮、吞咽功能的减弱甚至消失。通过本研究发现,非营养性吸吮护理的早产儿生长发育状况和护理效果明显优于营养性吮吸护理,神经运动系统发育较快,安静入睡时间较短,体重增长速度快,并发症发生少,生命体征稳定,这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1]。相关研究表明,非营养性吮吸具有明显优势,它能够改善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改善机体功能,改善其生理和行为活动,并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的成熟,促进吮吸反射,减少喂养不耐受性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早产儿对医源性刺激的耐受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由于早产儿在出生后胃肠道发育不完善,胃肠排空时间较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常遇到呕吐、胃潴留、喂养困难、胃食管反流等情况,因而在非营养性吮吸护理中要注意奶嘴的选择、固定和消毒,并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从而使非营养性吮吸能够更好的刺激早产儿的感觉、视觉、迷走神经,并刺激G细胞分泌胃酸并释放胃泌素、胃动素,加速胃肠道的蠕动,最终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总之,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有效促进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改善早产儿的机体功能和生理行为活动,提高对医源性刺激的耐受性,加快早产儿体重的生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胡玉萍.早期干预对低体重早产儿认知和行为能力改善的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9):50.
[收稿日期:2013-02-28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