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腺样体肥大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及其转归影响探析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626次

不进行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对患儿听力造成永久性损伤,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表明,腺样体肥大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及转归具有一定相关性。为降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及提高患儿治疗效果,笔者对2009年1月~2012年3月18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3月18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临床资料,男116例,女70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6.67±0.23)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4.38±1.24)年。对所有患儿均进行鼻咽侧位临床医学影像检测,患儿A/N比值在 0.61~0.88之间,平均A/N比值为(0.713±0.024)。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3月期间前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8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进行分组临床分析,按照腺样体肥大程度可分为Ⅰ组(腺样体肥大程度为Ⅰ度)36例、Ⅱ组(腺样体肥大程度为Ⅱ度)79例、Ⅲ组(腺样体肥大程度为Ⅲ度)71例,对三组腺样体肥大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情况进行记录,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2 中耳炎诊断标准:对发生腺样体肥大的186例患儿进行耳部负压水平检测,根据美国儿科协会在2004年制定的关于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诊断标准可知,采用型号为MADSEN OTOflex 100的丹麦产声阻抗仪对患儿进行声导抗检查,若患儿鼓室导抗图为C 型、耳部负压水平超过-200daPa,或鼓室导抗图为B型的所有患儿均可确诊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疾病[1]。 1.2.3 腺样体肥大程度分类标准[2]:根据患儿体内腺样体发生肥大后,对患儿后鼻腔堵塞情况可知:①Ⅰ度,患儿体内腺样体发生肥大后,对患者后鼻孔造成25%以内的堵塞状况。②Ⅱ度,患儿体内腺样体发生肥大后,对患者后鼻孔造成25%~50%的堵塞状况。③Ⅲ度,患儿体内腺样体发生肥大后,对患者后鼻孔造成 50%以上的堵塞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泌性中耳炎发生情况分析:Ⅰ组、Ⅱ组以及Ⅲ组腺样体肥大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情况分析,详见表1。Ⅰ组腺样体肥大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疾病发生率为19.44%,Ⅱ组腺样体肥大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疾病发生率为30.38%,Ⅲ组腺样体肥大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疾病发生率为60.56%,Ⅲ组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转归相关性分析:对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措施,将患者体内发生肥大的腺样体进行切除,并对患儿进行6个月有效随访,随访率为 30.00%,经随访结果可知,64例患儿经腺样体切除治疗后,62例患儿发生打鼾、张口呼吸等临床表现消失,且经鼓室导抗图临床医学检查可知,患儿鼓室导抗图检查可知,患儿经治疗后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2例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鼓室导抗图检查结果均未出现任何显著变化。由此可知,腺样体肥大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经临床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后,其中耳炎病情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耳科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儿童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3]。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早期表现出可逆性的病理变化,若对其进行及时治疗,患者听力可得到迅速恢复,但未进行有效治疗的患者中耳将保持持续负压状态,出现中耳硬化或粘连等现象,对其听力形成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腺样体,又称为增殖腺,属于淋巴组织,在人体中处于鼻咽腔顶后壁。腺样体肥大是一种病理性增生肥大现象,其原因为患者腺样体受到炎性反应反复刺激,属于儿科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研究表明,出现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后鼻孔发生阻塞,同时可对咽鼓管进行压迫,引发相关并发症,因此,腺样体肥大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几率显著升高[5]。腺样体肥大患儿易发生如下症状[6]:①腺样体肥大患儿咽鼓管出现反流现象。②患儿体内腺样体出现异常免疫,导致其鼻咽部出现粘连,增加患者发生感染及水肿几率,从而使患者体内咽鼓管出现功能紊乱现象。③患儿体内咽鼓管发生功能性障碍或机械性阻塞情况。④人体中腺样体为各类细菌的储存部位,易发生各类炎性反应。⑤患儿体内出现腺样体肥大情况,可对其咽鼓管相关性淋巴样组织以及咽鼓管黏膜与其黏液纤毛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导致患儿耳腔内出现负压现象,发生渗出、积液。由此可知,腺样体肥大患儿鼻咽部易出现各种相关病变,患儿咽鼓管咽口进行压迫并发生机械性阻塞是其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可知,Ⅲ组腺样体肥大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几率最高,患儿腺样体肥大程度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呈正相关。对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鼓膜穿刺抽液,可同时作为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可有效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②鼓膜切开术,适用于分泌的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者。不合作的小儿可于全身麻醉下进行。需要注意保护鼓室内壁黏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③鼓室置管术,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目的是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6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有部分患者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④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咽鼓管激光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为该类患者带来希望。对于反复发作的,病程>3个月以上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采用此类方法,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⑤激光咽鼓管成形术,应用半导体激光、CO2光纤激光、KTP激光灯等软管激光,对咽鼓管圆枕后唇部分进行消融,国外在近两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其有效率达到90% 以上。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应用球囊置入咽鼓管咽口,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提高咽鼓管软骨部开放功能,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由本文可知,患儿进行腺样体肥大切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其原理为腺样体切除后患儿鼻咽部对咽鼓管咽口的机械性阻塞进行有效改善,并能够去除患儿鼻咽部慢性感染病灶,最终改善咽鼓管功能,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因此,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由于部分患儿年龄较小,因此无法对疾病进行详尽主诉;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因此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贻误患儿治疗时机,造成听力损伤等严重后果。由此可知,对于发生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应进行疾病详细询问,包括患儿听觉变化情况等各项临床表现,同时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临床检查,从而提高腺样体肥大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的诊断率,使患儿及时得到有效治疗,降低听力损伤情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综上所述,腺样体肥大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具有重要影响,腺样体肥大程度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呈正比;腺样体肥大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转归也具有一定影响,临床通过对腺样体肥大患儿进行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可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有效治疗。

4 参考文献

[1] 石洪金,李树华,吴大海,等.儿童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2):109. [2] 陈 欣,韩秋梅.腺样体摘除及鼓膜切开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11,3(7):227.

[3] Rosenfold RM,Culpepper L,Doyle KJ,et a1.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2,130(1):95.

[4] 唐志辉,虞玮翔,顾家铭,等.中国香港与西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的比较[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39(7):429.

[5] 李永奇,李 源.腺样体切除术与儿童中耳炎[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11,25(1):138.

[6] Takahashi H,Honjo I,Fujita A.Endoscopic findings at the pharyngeal orifice of the eustachian tube in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53(11):42.

[收稿日期:2013-05-19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