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及麻醉配合程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614次
面对手术室这一陌生环境,患儿因心理未发育成熟常会出现紧张、害怕等情绪[1] 。一半以上的患儿在术前麻醉诱导时会出现焦虑,且这一不良情绪会影响日后的学习及生活。选择2009年 7月~2012年6月进行手术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术前的心理干预,观察对患儿术前焦虑及麻醉配合程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7月~2012年6月我院小儿科收治的需手术治疗的学龄前儿童118例。病例纳入标准:年龄3~6岁;均为首次进行手术或者择期手术者;精神状态良好且无智力发育迟缓或低下;所患疾病均为普外科而非心血管疾病、骨折及其他严重疾病。本研究获得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男41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1.5)岁;观察组男39例,女20例,平均年龄(4.6±1.2)岁。两组患儿平均年龄、性别及普外科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半小时的常规护理,护士带领患儿及其家长等待在手术室外并给与常规心理安慰,细心解答患儿及其家长提出的疑问,消除其对于手术及麻醉的恐惧与疑虑。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术前心理护理,主要包括:①布置童趣化的麻醉诱导间,诱导间内粘贴各种卡通贴画,地面由不同颜色的泡沫拼接板铺设而成,室内摆放多种卡通玩具。②带着患儿熟悉手术间,与之亲切交谈,使其心情平静。③与患儿讨论一些当今流行或者儿童心目中的崇拜英雄,鼓励患儿学习这些英雄的勇敢,以克服对输液、麻醉的恐惧。④陪患儿玩游戏,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建立信任关系。
1.3 评价方法[2] :患儿进入手术时、等待手术及麻醉诱导时均采用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进行评分,共计22个项目,总分范围为21~100分;分数越高其焦虑越严重。患儿麻醉诱导时的表现采用麻醉诱导合作量表(ICC)进行评价,共计11 个项目,总分0~10分;0分表示诱导顺利,10分表示诱导失败(即患儿配合程度非常低),得分越低,合作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同时间点MYPAS评分:见表1。2.2 对照组与观察组麻醉诱导时ICC评分:观察组麻醉诱导时 ICC评分为(1.73±1.21)分,对照组麻醉诱导时ICC评分为(2.85±1.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2, P<0.01)。
3 讨论
术前心理干预能建立与患儿之间的信任关系,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患儿对手术的焦虑与恐惧心理。布置童趣化手术房、陪患儿做感兴趣的游戏和讲述其崇拜偶像的英雄事迹,使患儿沉浸在兴趣中,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小却处于认知水平的前运算阶段,并不能彻底了解手术的目的及其意义,第一反应就是将手术视为对自身的威胁加以排斥并有恐惧感,这种不良情绪使得患儿体内皮质醇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大幅增加,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使患儿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增加了麻醉剂和手术造成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中针对患儿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尊重患儿选择,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挑选其喜欢的游戏及话题,极大的提高了患儿的热情。结果显示进入手术时,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MYP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等待手术、麻醉诱导时观察组MYP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前针对患儿心理特征作心理护理可改善患儿焦虑情绪,良好的情绪也能改变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水平,降低肌肉紧张,提高免疫力。文献报道减轻患儿焦虑,改善患儿情绪及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可以提高患儿对相关检查和输液的配合程度,提高其依从性,利于术前用药。患儿对麻醉的配合程度也是麻醉及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疼痛是心理与躯体的共同体验。布置温馨环境及提高自信心可以减轻其对穿刺的恐惧性。本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诱导时IC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诱导时I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积极的情绪、快乐的心态均可降低患儿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使痛阈提高。因此,对学龄前儿童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其焦虑情绪并提高其对麻醉的配合程度。
4 参考文献
[1] 张玉侠,施媛媛,顾 莺.情景游戏对住院儿童操作性疼痛和检查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969.
[2] 王丽丽.心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合作程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7):24.
[收稿日期:2013-04-19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