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与护理
发表时间:2009-11-20 浏览次数:503次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与护理作者:王春丹 作者单位: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摘要】 目的:探讨有效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方便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减少护理工作量的措施。方法:分析对260例患儿进行头皮浅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的输液方法及效果。结果:250例患儿留置时间为最短2d,最长6d,平均4d,2例发生局部皮肤发红,无1例因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结论:头皮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较好的输液方法。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
新生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传统的金属头皮针常不能有效地保证补液用药的需要,直接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彻底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更方便了用药及抢救,需要输液时,只需将头皮针插入清毒后的肝未帽,既不会给患儿造成痛苦,又不会因每次寻找血管而延误给药时间。而且留置针的存在也不会影响做头部各种检查结果。然而在长期使用留置针期间也会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我科新生儿室对260例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其中男154例,女106例,年龄最大35天,年龄最小的生后30分钟,体重为1 300~4 800g。其中脉炎96例,新生儿黄疸44例,早产儿2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45例,新生儿败血症25例。
1.2 材料: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4G型静脉留置针,主要由肝未帽、三通、连接管、止血器、套管座、套管、针管组成。
1.3 冲管液:0.9%氯化钠溶液2~5ml。
1.4 血管的选择:选择直而粗、柔软、富有弹性的静脉,主要是头皮静脉,也可是额静脉、颞静脉、手背静脉、肘窝静脉、腋下静脉等,在特殊情况时应避免穿刺,静脉炎,有渗漏感染,有肿及影响循环部位。
1.5 穿刺步骤:常规消毒穿刺点后,打开静脉留置针包装,去除外套,旋转松动外套管,以消除套管与针芯的粘连,针尖斜面向上,以15°~20°角,刺入皮肤和血管,见回血后,降低刺角度以5°角向前推进0.2~0.5cm,确保会在静脉内,然后撤出针芯,将留置针外套管沿静脉方向全部送入血管内,3M胶固定。
1.6 留置方法:每次输液前必须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后进行,输液完毕后用0.9%氯化钠溶液正压封管,确保留置针的通畅。
2 结果
本组260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的有238例,成功率为91.54%,留置时间最短2d,最长6d,平均4d。全部病例中,2例发生中部感染,发生率为0.76%。无1例因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
3 讨论
穿刺留置的临床效果,提高穿刺在功率,正规熟练的操作尤为重要,本组头皮浅静脉留置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54%。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例局部感染,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均因穿刺点皮肤汗液渗出而造成感染。
4 护理体会
4.1 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目的、意义告知患儿家长,从而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4.2 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等。如3M胶布不粘或污染应及时更换,以免脱管及局部发生感染。
4.3 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现局部经、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儿的痛苦。
4.4 正确正压封管:输液完毕后,可用0.9%生理盐水采用正压封管,例如0.5~1ml生理盐水边退针边推药的方法,封管后的留置针在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如遇阻力,不可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栓塞。应给予拔管,如输入粘稠度较大的药物如20%甘露醇、脂肪乳等应用0.9%生理盐水10ml冲管后再封管,封管后应避免局部肢体受压及封管肢体下垂。
4.5 置管期间护理: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巡视,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如套管针内有少许血液回流,应及时检查留置针与肝未帽连接是否紧密,连接处有无脱落、松动、漏液现象,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输液过程中,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以防速度过快,从而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由于静脉留置针具有韧性好的特点,可随血管走形面弯曲,其套管对血管壁的刺激性小,可减少静脉炎及液体外渗的发生,能建立全天的静脉通路,可为新生儿及危重儿抢救随时提供用药途径,为抢救患儿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也减少了多次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从而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静脉留置针技术正在日渐完善,作为护理人员应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其使用技术,并做好观察护理,提高穿刺及寻管针在留置中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