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98例

发表时间:2012-08-28  浏览次数:557次

  作者:潘治星,刘爱琴  作者单位:宁县焦村卫生院,甘肃宁县745204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腹泻患儿辨证分为湿热型(58例)和风寒型(40例),湿热型腹泻治以清热解毒、化湿止泻,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风寒型腹泻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配合脐疗。两型均配合西药口服或者静滴。3 d后统计疗效。结果湿热型腹泻显效57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 %;风寒型腹泻显效39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

  【关键词】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湿热型;风寒型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尤以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不同季节发生的腹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泻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笔者自2001—2008年在本院中医门诊接诊治疗小儿腹泻98例,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98例腹泻患儿中,男52例,女46例;年龄6月至3周岁;病程最短48 h,最长72 h。湿热型腹泻58例,风寒型腹泻40例。

  2 治疗方法

  2.1 湿热型腹泻

  2.1.1 中医治疗

  治以清热解毒、化湿止泻。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 5 g、黄芩 3 g、黄连 2 g、甘草 2 g、白术3 g、茯苓 3 g、焦三仙各5 g、车前子3 g、苍术3 g。水煎,分3次口服。如腹胀、大便次数增多、黏液增多,加苍术3 g、厚朴3 g、枳壳3 g理气、消胀、燥湿。

  2.1.2 西药治疗

  采用收涩、助消化药物及静脉补液以纠正酸中毒。

  2.2 风寒型腹泻

  2.2.1 中医治疗

  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3 g、苏叶 3 g、白芷 3 g、生姜 2 g、半夏 1 g、陈皮 2 g、苍术 3 g、防风碳 3 g、干姜 2 g、砂仁 3 g、木香1 g、茯苓1 g、甘草2 g、大枣2枚。水煎,分3次口服。如不思饮食加焦三仙各3 g、鸡内金3 g化积消食运脾。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末,用醋调和,伤湿止痛膏固定脐内,达到散寒止痛、助阳止泻功能。

  2.2.2 西药治疗

  兼感冒者给予抗炎及感冒药物治疗。

  两型均治疗3 d后统计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第二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显效:用药24~48 h,腹泻次数减少,≤2次/d或恢复至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表现完全消失。有效:用药48~72 h,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至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用药72 h后,腹泻次数仍>2次/d,或情况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3.2 治疗结果

  湿热型腹泻显效57例(占98.3 %),有效1例(占1.7 %),总有效率为100 %;风寒型腹泻显效39例(占97.5 %),有效1例(占2.5 %),总有效率为100 %。

  4 案例举例

  案例1张某,男,2岁,2001年8月6日发热,泻水样便,或如蛋花汤样便,每天达5~8次,泻下急迫,量多,气味较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作呕恶,神疲乏力,发热烦闷,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中医诊断:湿热型腹泻。西药予次碳酸铋0.2~0.6 g/kg,乳酶生0.1~0.3 g/kg,多酶片1片,均3次/d。中药治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 5 g、黄芩 3 g、黄连 2 g、甘草 2 g、白术3 g、茯苓 3 g、焦三仙各5 g、车前子(包煎)3 g、苍术3 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共服3剂而愈。

  按:本症以起病急、泻下急迫、量多次频、舌质红、苔黄腻为特征。偏热重则大便气味较臭,或见少许黏液,发热;偏湿重则便中稀水,口渴尿短;兼伤食则大便夹不消化物,纳呆。若泻下过度,本症易转为伤阴,甚至阴竭阳脱证。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则易转为脾虚泄泻。方中葛根解热透表、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湿热;甘草调和诸药;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焦三仙化积消食运脾;车前子、苍术燥湿。

  案例2王某,女,2岁,2006年8月4日因受凉而大便清稀夹有泡沫,每天大便3~5次,臭气不甚,肠鸣腹痛,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中医诊断:风寒型腹泻。西药予抗炎、收涩助消化药物治疗。庆大霉素颗粒40 mg,小儿感冒冲剂5 mg,次碳酸铋0.2~0.6 g/kg,乳酶生0.1~0.3 g/kg,多酶片1片,均3次/d,连服3 d。中药予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治疗。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3 g、苏叶 3 g、白芷 3 g、生姜 2 g、半夏 1 g、陈皮 2 g、苍术 3 g、防风碳 3 g、干姜 2 g、砂仁 3 g、木香1 g、茯苓 1 g、甘草2 g、大枣2枚。水煎服,1剂/d,共服3剂。用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末后用醋调和,伤湿止痛膏固定脐内,以达到散寒止痛、助阳止泻功能。3 d后告愈。

  按:本证以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为特征。方中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半夏、陈皮、苍术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防风碳祛风止泻;干姜、砂仁、木香温中散寒理气。

  5讨论

  小儿腹泻病因虽多,但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脾宜升则健,胃以降为和。小儿脾常不足,若脾胃有病,清浊升降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不升,湿滞大肠而为泄泻。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本病当与痢疾相鉴别。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泄泻腹痛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便后痛不减。湿热型腹泻,中医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为治疗原则,用葛根芩连汤加减;风寒型腹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治疗原则,用藿香正气散加减。笔者经多年临床,体会到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