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7-26 浏览次数:584次
作者:容亓,谭丽娟,卢旭妹 作者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凝集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果:感染组4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87例(20.4%),对照组57例非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4例(7%)。感染组中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对小儿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抗体 小儿 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住院患儿一种最常见的疾病,并可以引起多发器官损害,易合并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因此临床上因予以重视。我院为综合性医院,儿科每年就诊患者较多,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在儿科病例中所占比例较高。本文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7年9月儿科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480例患儿均为我院住院病患者,年龄:<1岁162例,1岁~ 3岁223例,3岁~ 6岁56例,6岁~ 12岁41例。呼吸道感染425例,非呼吸道感染为57例。
1.2 检测方法和试剂 采集患儿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应避免溶血。用日本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的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试剂盒(被动凝集法)检测。具体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检测原理 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是体外诊断试验,用肺炎支原体细胞膜成分致敏人工明胶粒子制造而成,致敏粒子与人血清中存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发生凝集反应。
1.4 数据统计方法 所测数据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肺炎支原体抗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感染组(P<0.05),见表1。
表1 呼吸道感染患儿与非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的比较(略)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自行繁殖的一种无细胞壁原核微生物,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肺炎支原体四季均可感染,以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来已经成为小儿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源体之一。本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19.5%,而呼吸道感染患儿检测阳性率为20.2%,与文献报道一致,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哮喘等。少量病例有脑、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损害,肺炎支原体与人类心脑肝肾皮肤关节平滑肌等组织细胞存在部分相同抗原,感染后产生相应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发多种肺外的表现[1]。因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使临床诊断明确,合理用药进行治疗,以有效控制病情。
肺炎支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IgG和IgM抗体,被感染至临床症状出现3天后血清中的IgM可被测出,12周后逐渐消失。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种:金标法:该试验用固相肺炎支原体抗原特异地与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胶体金标记的抗人IgG或MA抗体再与复合物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标记 ELISA法:该试验用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与固相载体形成复合物,再与酶结合,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形成有色产物,根据颜色深浅判断抗体含量。此法2 h~3 h能够完成 凝集试验:用肺炎支原体抗原致敏的颗粒与血清中的抗体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3 h出结果 培养法: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血培养,一般需要2周以上才能出结果,检出率较低 PCR法:用基因扩增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这是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的方法,当天可以完成。但该法操作复杂,价格也相对高。
培养法和PCR检测法都是检测肺炎支原体的抗原,金标法、ELISA法和凝集法检测的是肺炎支原体的抗体。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对于辅助检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检测抗体的几种方法准确、简便、经济、快速,能为临床提供直捷、可靠的信息和依据,使临床能更有效和迅速地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 黄滨.非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检测必要性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6):1044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