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自然搏动的生理特征与意义
发表时间:2012-01-09 浏览次数:456次
作者:张宏玉1,华少萍2,郑思华2,凌奕2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1.国际护理学院, 2. 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1001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后脐带搏动的生理特征,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生后等待脐带搏动自然停止后断脐的新生儿129例为样本,按不同的脐带搏动时间进行分组,并区分早产儿与足月儿两个亚层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不同组之间母儿结局指标。结果:脐带生后自然搏动时间18~540 s,平均(113.938±85.930)s。在足月新生儿,脐带搏动时间2 min或更长组,与短于1 min组比较,有更少的产后出血(t=14.524,P<0.05),胎盘端残血量增多(t=14.181,P<0.05),新生儿生后最高胆红素值降低(t=27.735 , P<0.05),且有更少的入NICU的病率(χ2 = 14.366 ,P<0.05);在早产儿未显示各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未显示有不利的结果;相关性分析提示,产后出血量与脐带搏动时间呈负相关,与新生儿最高胆红素值亦呈正相关,与胎盘端残血量呈负相关,提示搏动时间延长,可能有更好的母儿结局。结论:脐带产后自然的搏动时间越长,显示了更好的母儿结局,或更健康的新生儿,有更长的产后脐带搏动时间,应等待脐带自然搏动停止后断脐。
【关键词】 新生儿生后脐带搏动;母儿结局;新生儿贫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physical character and effect of umbilical cord pulse after neonatal birth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Methods: A total of 129 newborns with omphalotomy after arrest of umbilical cord pulse were divided based on the pulse time, and on premature and term infants. Indexes of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ime of natural pulse was 18-540 s, averaged as (113.938±85.930)s. For term infants, the time was more than 2 min.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as lower (t=14.524,P=0.000), the volume of residue blood in placenta(t=14.181,P=0.000), the highest level of bilirubin (t=27.735,P=0.000)and the incidence of NIUC (χ2 = 14.366 ,P= 0.001)were decreased. For premature infa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ose indexe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e volum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ulse time. The pulse time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highest level of bilirubin,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volume of residue blood. The prolonging pulse time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outcomes. Conclusions: The longer the pulse time, the better the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The omphalotomy should be performed after natural arrest of pulse.
[KEY WORDS] Pulse of umbilical cord; Newborn;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Anemia of newborns
人类是唯一行脐带结扎后断脐的哺乳动物。其他动物会等待胎盘自然娩出, 有些动物, 如猫会吃掉胎盘。目前关于脐带结扎的合适时间存在争论, 主要观点有2种: 早断脐( early or immediate cord clamping, ECC/ICC) , 即在出生后5~10 s内( 1 min内) 断脐; 晚断脐(delayed cord clamping, DCC) , 即在出生2 min后, 或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1]。而WHO的分娩指导中, 建议在生后60~90 s断脐[2]。脐带在生后自然搏动时间有多长时间?这应当是一个生理参数。自然搏动时间的长短,对母儿的结局有没有影响?临床上很少见到有人探讨这个问题。在本课题组一项有关早断脐与晚断脐的临床研究中,实验组采用了等待脐带自然搏动停止后断脐的方法,新生儿出生后置于母亲两腿间,用预热的毛巾保暖,直至脐带搏动停止后,断开脐带,分离母儿,提供了有关脐带产后自然搏动时间的研究资料。现将这部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搏动时间和早产足月儿为主要分层指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孕产妇的个人信息与相关资料不外泄。产后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量129例,其中足月儿113例, 早产儿16例。按搏动时间1 min内、2 min内、大于2 min进行分组对照,并区分足月、早产2个亚层进行分析。
1.2 方法
比较3组间母亲产前血红蛋白、产后出血量、断脐后胎盘端的残血量、新生儿体重、产后1 min内脐血血红蛋白、新生儿生后最高一次胆红素值、新生儿是否贫血、是否入NICU等。血量估计用称重法,血红蛋白低于145g/L为新生儿贫血标准[3]。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如孕周、年龄、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等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成组设计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如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贫血发生率、入NICU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脐带自然搏动时间的生理特征
脐带搏动的最短时间为18 s,最长为540 s,平均(113.938±85.930)s。 脐带搏动时间分布散点图
2.2 不同脐带搏动时间母儿结局
足月儿113例,按不同脐带搏动时间分组比较,母亲产前血红蛋白、新生儿出生后脐血血红蛋白、新生儿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新生儿体重比较,2 min及大于2 min组新生儿体重要高于1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产后出血、胎盘端的残血量、新生儿生后最高一次胆红素值比较,2 min及以上组产后出血少于1 min内组,胎盘端残血量大于1 min内组,新生儿最高胆红素值低于1 min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各组间上述指标, 差异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新生儿是否接受光疗、贫血、入NICU比较
结果显示,在足月儿,3组间接受光疗与未接受光疗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2,P=0.873);早产儿均未接受光疗。3组新生儿贫血发生率比较,在足月儿和早产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568、0.485,P分别为0.753、0.785)。在足月儿,1 min内组有更多的新生儿入NICU,要高于脐带搏动时间2 min及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6,P<0.05);在早产儿,3组间新生儿入NICU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2,P=0.245)。足月儿不同脐带搏动时间分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早产儿不同脐带搏动时间分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新生儿是否接受光疗、贫血及入NICU的比较
2.4 脐带搏动时间与母儿结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应用相关性分析明确脐带自然搏动时间与母儿结局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产后出血量与母亲产前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P<0.05);脐带搏动时间与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P<0.05),与产后出血量呈负相关(P<0.01);胎盘端的残血量与产后出血呈现负相关(P<0.01),与脐带搏动时间呈正相关(P<0.01);新生儿出生后最高黄疸值与产后出血呈正相关性,产后出血量多,新生儿黄疸水平高;与生后脐带搏动时间呈负相关;与断脐后胎盘端内的残血量呈负相关(P<0.01),残血量越多,黄疸值降低。脐带搏动时间与母儿结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产后的脐带还会继续搏动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生理现象,必有其生理意义。人类是唯一干涉这种生理搏动现象的物种。这种干涉可能是有害的,或缺乏科学依据的。
3.1 脐带搏动时间与母儿结局
脐带搏动的停止意味着母胎之间血供的自然平衡过程。本研究发现,脐带的搏动时间平均在2 min左右[(113.938±85.930)s]。在足月儿,脐带搏动时间长于2 min及以上者,与1 min内组比较,有更少的产后出血,胎盘端的残血量增多,新生儿产后最高1次胆红素值要低;而3组间新生儿血红蛋白量和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足月儿,脐带搏动时间短于1 min者,有更多的入NICU的病儿。这提示,脐带的自然搏动时间延长并未带来不良的母儿结局,相反,可能有更好的结局或者健康的新生儿有更长的脐带搏动时间。
较多研究认为,晚断脐可使新生儿得到足够的血供, 增加铁的储备, 预防贫血的发生,增加早产儿存活几率。Mercer[4]在7个有关早产儿晚断脐的临床试验回顾分析中, 发现晚断脐者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水平、血压、血容量要高于早断脐者, 早产儿有更好的心肺功能, 更少需要吸氧和呼吸机, 需要输血的次数要少。Nelle试验了将足月新生儿出生后不断脐而放置于母亲腹部的研究, 脐带在3 min以后剪断,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新生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增加[5]。本研究中,不同的脐带搏动时间之间,新生儿血红蛋白值与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示了搏动时间越短,新生儿病率的增加,提示脐带产后自然搏动时间越长,对新生儿并无不利影响,应等待自然的搏动停止。
3.2 脐带搏动时间影响因素
有关脐带搏动的影响因素不明。本研究发现,脐带的自然搏动时间、胎盘端的残血量、产后出血、新生儿胆红素值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本研究发现,生后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并没有随脐带搏动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随着脐带的搏动,胎盘内的残血量与胎儿间的血容量可能会达到某种平衡,从而使胎盘容易剥离,产后出血量减少;前人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点, 过早的结扎脐带, 有可能导致过多血液积存在胎盘中, 导致胎盘剥离困难,并有可能增加母婴间输血, 增加血型不合的发生率[6]。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能解释,为什么脐带搏动时间长于2 min者, 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会低于搏动时间短于1 min者,这至少提示,脐带搏动时间越长,对新生儿没有不利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生后脐带自然搏动时间均值为(113.938±85.930)s;在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不同的脐带搏动时间未显示对新生儿和母亲有不利的影响;在足月儿,显示脐带搏动时间越长,产后出血量减少,胎盘端的残血量增加,更少的新生儿入NICU,新生儿生后胆红素最高值降低,提示脐带搏动时间越长,有更好的母儿结局,或者,更健康的新生儿,有更长时间的脐带搏动。研究结果支持等待脐带自然搏动停止后断脐,对母儿无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Morley G. Cord closure: Can hasty clamping injure the newborn?[J]. OBG Management, 1998:29-36.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re in normal birth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Safe motherhood. Division of reproductive health[J]. Geneva: WHO/ FRH/MSM/96.24.
3 吴美君, 张静, 程升, 等.两种断脐方式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分析[J]. 浙江医学, 2004, 26( 8) : 616-617.
4 Mercer JS. Current best evidenc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umbilical cord clamping[J]. Midwifery Womens Health, 2001, 46( 6) : 402-414.
5 Nelle M, Zilow EP, Kraus M, et al. The effect of lebover on bloodviscosity and other hemorheologic parameters in term neonates[J]. Am J Obstet Gynecol, 1993, 169( 1) : 189-193.
6 Doolittle J, Lapido O. Management of the third state of labo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reduction of feto-maternal transfusion[J]. BMJ, 1971, 18: 7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