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养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20  浏览次数:443次

  作者:王晋贞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 太原

  【摘要】 目的:观察养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符合脾胃阴虚厌食症患儿以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依据患儿年龄大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分别予以相应剂量的养汤煎液及儿宝颗粒口服治疗。每日3次,连服4周。结果:养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和86.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候疗效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疗效肯定,其症候疗效及对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儿宝颗粒。  

       【关键词】 养胃汤;脾胃阴虚型厌食;疗效观察

  2005年2月—2006年6月观察了养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小儿厌食症制定:体重增长停滞或体重减轻,有不良饮食习惯或喂养不当史,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含量较病前减少1/3~1/2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1.1.2 中医诊断、证型判定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记分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

  厌食: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减退,食量明显减少,甚至拒食,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

  脾胃阴虚证:食少,面色不华,形体偏瘦,口干,烦热不安,性情急躁,便干,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记分判定标准见表1。“无”记0分、“轻”记1分,“中”记2分,“重”记3分。表1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记分判定标准

  1.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西医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及中医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标准;年龄1~14 岁;起病>2个月;食欲降低、食量减少为必备症状。

  1.1.4 排除标准

  年龄<1 岁或>14 岁;过敏体质或对本方中药物过敏者;合并有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肾、肝、呼吸等系统疾病者;排除其他疾病的厌食者(如神经性厌食等)。

  1.2 一般资料

  入选80 例患儿,以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0 例,对照组30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症状积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临床一般资料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1.3 方法

  治疗组服用养胃汤(沙参、麦冬、乌梅、山药、炒麦芽、藿香等,每剂煎液150 mL)。1~3 岁每次15 mL;3~7 岁每次30 mL;7~12 岁每次45 mL;>12 岁每次60 mL。每日3次,饭前0.5 h服用。

  对照组服用儿宝颗粒:1~3 岁每次5 g;3~7 岁每次7.5 g;7~12 岁每次10 g;>12 岁每次12.5 g。每日3次,水冲服。

  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4周后进行疗效评判,观察期间禁止使用其他有治疗厌食症作用的中药、西药。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所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明显改善。

  1.4.2 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1.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组间t检验或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综合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药物治疗脾胃阴虚厌食均疗效确切。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二者疗效基本相同;但在症候改善作用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疗 效 统 计

  2.2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经治疗,两组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都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食欲、出汗、大便、面色等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间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1。2)与对照组比较P<0.05。3)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 论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以食欲降低、食量减少但无明显精神改变为特征。对本病的治疗多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同时配合科学喂养与心理引导。但目前与机制研究相对应的药物研究与开发相对不足,限制了其临床疗效的提高。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对其临床治疗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厌食可由先天不足、喂养不当、情志失调或其他病影响等多种原因引起,病机以脾胃不和为主,分为虚实两端:虚者以脾胃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实者多见食积、肝郁气滞,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其任性娇纵、对肥甘炙火甫寸之品的偏嗜及父母盲目进补,儿童厌食的病因病机已较前发生了较大转变,脾胃阴虚已成为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

  养胃汤方中沙参、麦冬、乌梅养阴、益胃生津,山药益脾气实脾阴,四药为治疗脾胃阴虚或兼有脾气虚的常用药,具益胃坚阴之功。炒麦芽为治疗食积不化的常用药,用在方中以达助运、消食、行气之用。藿香“能驱除阴靡湿邪,而助脾胃下气”,少佐藿香。醒脾气行胃气,畅气机,从而达到气行津复的目的。诸药相伍,酸甘化阴中佐以消食、行气之品,静中寓动,滋阴而不碍气,行气而不伤阴,共奏积祛、气

  行、阴复之功,恢复脾胃升降之功,切合小儿生理特点。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沙参、麦冬、乌梅有提高细胞免疫、增加唾液分泌、促进胆汁分泌,起到助消化、增加食欲的作用。山药能助消化,保护胃黏膜,还能增强小肠吸收功能,麦芽不仅含有多种消化酶,其煎剂对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促进作用,藿香之去油水提物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强胰腺分泌淀粉酶的功能,提高血清淀粉酶的活力,可促进食欲、增强消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6726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