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1-12-13 浏览次数:438次
作者:钱强,朱焰,马名方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关键词】 不典型 川崎病 早期诊断 治疗
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随着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近年有增多的趋势,且年龄已超出婴幼儿。典型KD的诊断已不困难,而对不典型KD(或称不全性KD)临床容易误诊。典型症状发生的时间往往超过10d,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而静脉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控制冠状动脉病变(CAD)的最佳时间在发病10d之内,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尤其对不典型KD(即6条主要标准达不到5条者)。现对一组KD 3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均为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KD患儿,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3岁25例,3~5岁6例,6~14岁1例)。入院时病程3~11d,平均(5±1.5)d。所有病儿入院后均动态观察临床6条主症及血象、血小板(Plt)、心脏B超、血沉、血C-反应蛋白。
1.2 临床表现 就诊时符合KD标准者仅9例。32例确诊时间:病程第5天11例,6~8d 16例,9~13d 5例。平均住院日19d。6条主症符合5条13例,其余19例均为以后出现指趾端脱皮及血小板增高而综合分析确诊,为不典型KD。6条主症:体温39℃以上持续5d 32例(100%),皮疹12例(87.5%),口唇干燥、黏膜发红27例(84.3%),球结膜充血26例(81.2%),手足脱皮、手掌或脚底发红增厚24例(74%),颈部淋巴结肿大18例(56.3%)。皮肤脱屑表现:恢复期有典型指趾端脱皮27例,其中15例于指趾端脱皮前3~5d 先有口周、肛周、耳轮、卡介苗接种处脱屑。
1.3 实验室检查 WBC>10×109/L 25例(78.1%),CRP升高31例(96.8%),ESR 升高32例(100%),B超提示冠状动脉扩张13例(40.6%),PLT>300×109/L 30例(93.7%)。血小板出现升高的时间,最早在病程第5天,最迟第28天,但所有病例血小板异常升高之前(KD急性期)虽在正常范围,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确诊后,按典型的川崎病进行治疗,予阿司匹林30~100mg/(kg•d)分3次口服,同时予以丙种球蛋白(IVIG) Ig/kg一次性静脉注射,对72h后仍不退热(体温>38℃)的病例再予IVIG 1g/(kg•d),连用2d,仍无效者予地塞米松0.3~0.4mg/(kg•d)静脉注射。
2 结果
30例在72h内退热,72h后未退热的2例再予IVIG 1g/(kg•d)连用2d,1例48h后退热,另1例不退热,予地塞米松0.3~0.4mg/(kg•d)静脉注射,48h退热。
3 讨论
KD是一种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以冠状动脉最显著,病因至今未明。KD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器械检查综合诊断,不典型KD容易误诊和漏诊。不典型KD有以下三种情况:(1)不完全具备KD诊断标准;(2)症状、体征出现的时间、形态、顺序呈不典型化;(3)脏器受累症状突出而掩盖了KD的诊断。非典型KD多见于1岁以下的婴儿。对仅有2~3项主症,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者可确诊为非典型KD;对不伴有冠状动脉病变仅有2~3项主症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并排除猩红热、多形性红斑、病毒综合征、败血症、类风湿病后,方可诊断为不典型KD。
冠状动脉扩张是KD较特异性的表现,且对预后有重要价值。冠状动脉病变多见于年龄小于1岁、发热时贫血显著、白蛋白低于3g的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可出现在发热当天,60%的患儿在病程10d内,也可延迟至1个月才出现,因此,对小婴儿原因不明的发热伴1~2个主症者,应警惕不典型KD,有条件者尽早做超声心动图(DE)。DE检查发病第3天可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因此,KD患儿最好能在病程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每周检查1次DE,对疑似KD病例需每周查1次DE,如发病1个月仍未见冠状动脉病变,则以后出现病变的可能性很小。冠状动脉病变可发生冠状动脉开口处,也可见于远端如前降支、回旋支,但远端由于被肺所遮挡,超声心动图较难发现病变。研究发现,远端冠状动脉有扩大者则开口处均有扩大,这一点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者应及早做冠状动脉成形术。
KD早期应用IVIG可早期控制血管炎症,预防冠状动脉病变[2]。因此,一旦临床疑及不典型KD,应尽早足量、足程应用IVIG,这不仅能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形成,还能缩短热程,多数用400mg/kg后48h内退热,由于退热快,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目前采用IVIG 2g/kg一次性静脉注射,或每次1g/kg,1次/d,连用2d。近年来发现有些KD用IVIG 2g/kg后72h不退热,称耐药性KD,亦称对IVIG无反应KD,本组为6.3%(2/32),上海第二医学院报告为7.5%(14/185),华西第二医院报告7.9%(1 3/165),这些病例的特点是发病年龄小,白细胞和LDH升高,Hb和血浆蛋白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华西第二医院报告13例IVIG无反应KD,重复给予2g/kg或1g/kg后仍无效者给予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强的松口服,36~72h出现明显疗效,随访1年后2例用皮质激素前已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恢复正常、扩张程度减轻各1例,另1 1例均未出现冠状动脉病变;本组1例耐药KD再使用IVlG后48h退热,另1例用地塞米松后48h也退热。近年来,国内外已改变治疗KD禁用或慎用激素治疗的观点,对IVIG耐药的KD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对有发生心肌炎、心力衰竭和心包炎的KD患儿可首选IVlG加阿司匹林和皮质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2.
2 王永清,曹晓军.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的诊治现状.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