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414例中ABO血型的检测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21 浏览次数:453次
作者:谭轩,黎海澜,伍焕秀 作者单位: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目的 了解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血型的分布及三项检测试验的重要性。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住院及外院送检的临床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14例进行血清学检测并对其中的ABO血型患儿进行溶血三项检测。结果 在414例临床新生儿溶血病中由ABO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243例,占送检标本的58.70%(243/414),其抗体释放试验均为阳性。患儿A型血与B型血分布率经卡方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以抗体释放试验阳性为确诊试验,开展新生儿溶血病血型相合的检测工作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及优生优育很有意义。
【关键词】 ABO血型;新生儿溶血病
ABO新生儿溶血病(HDN)是一种由于母亲体内存在着与胎儿红细胞不配合的血型抗体而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疾病。有关该病文献已有报道,但对大宗病例却报道不多。本文是对新生儿溶血病414例中ABO血型的检测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住院及外院送检的临床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14例(年龄1h~5d,母亲为O型血),患儿及其母亲均为Rh (+)。
1.2 试剂
抗A(B)血清、抗D、抗人球蛋白试剂(广谱)、单克隆IgG、单抗C3、筛选细胞、谱细胞等均来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ABO及酶处理ABO标准红细胞为本实验室自制。
1.3 方法
ABO新生儿溶血病的确诊依赖溶血三项检测试验[1]。本文按文献[2]方法, 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测定患儿及其母亲ABO、Rh血型,并根据母婴ABO血型是否相合,按以下程序检测:患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母亲做ABO以外抗体检测。
2 结果
414例中母亲ABO以外抗体检测全部呈阴性,ABO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243例,占送检标本的58.70%(243/414),其中患儿血型为A型的116例,占47.74%,B型127例,占52.26%。患儿A型与B型分布率经卡方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表1 414例HDN患儿血型血清学检测A型与B型比较,P>0.05。
414例HDN患儿中,243例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占全部送检标本的58.70%。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为阴性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的有39例,占16.0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130例,占53.50%;三项检测均为阳性的有65例,占26.7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游离抗体试验阴性9例,占3.70%,详见表2。表2 243例ABOHDN患儿三项试验检测结果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母婴血型不合是很重要的原因。临床上ABO血型系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血型系统,其中以O型母亲所产A或B型的婴儿居多[3]。本实验243例ABOHDN中,A型患儿116例,占47.74%,B型127例,占52.26%,母亲血型均为O型。患儿A型与B型分布率经卡方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文献[45]报道的不同,这可能是本地区血型分布与外界血型分布存在某些差异所造成的。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称为新生儿溶血病诊断的“三项试验”。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用于检查新生儿红细胞是否受IgG抗体致敏,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则检查IgG抗体的存在。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症的最有力证据是患儿红细胞被来自母亲的IgG抗A(B)抗体所致敏[6]。本组414例HDN患儿中,243例ABOHDN抗体释放试验均为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为阴性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39例(16.0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130例(53.50%);三项检测均为阳性65例(26.7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游离抗体试验阴性9例(3.70%)。这说明ABOHDN中,新生儿的红细胞上虽然结合了其母亲抗新生儿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但这并不表示其红细胞上没有结合抗体,可能只是抗体较少而未达到阳性效价,将其红细胞抗体进行放散,对放散液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即抗体释放试验) 则可表现为阳性结果。这些都说明在ABO 新生儿溶血病的溶血三项试验中,以抗体释放试验最为重要,是确诊试验[7] 。
临床上ABOHDN并不少见,通过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可直接确认新生儿患病与否,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因此早期快速进行ABOHDN 的诊断可以争取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Cianciarullo M A ,Ceccon M E ,Vaz F A. Prevalence of immunohematologic tests at birth and the incidence of hemolytic disease in the newborn [J]. Rev Assoc Med Bras ,2003 ,49 (1):4553.
[2] 刘达庄. 免疫血液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4225.
[3] 安万新.输血技术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9:91101.
[4] 周晓丽,张琼枝,杨春芳,等. 125例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4) :810.
[5] 薛向阳,金春子,吕胜利. 105例母婴ABO 血型不合的新生儿中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 ,14(8) :6467.
[6] 张钦辉.临床输血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7105.
[7] Brumit M C , Stubbs J R. Conventional tube agglutination with polye thylene glycol versus Red Cell Affinity Column Technolgy (ReACT) :a comparison of antibody detection methods[J].Ann Clin Lab Sci ,2002 ,32 (2) :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