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首次心房颤动后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发表时间:2011-12-13  浏览次数:412次

  作者:魏新萍,魏红,周惠浩,唐树德  作者单位:1.上海市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102;2.上海市卢湾区老年护理医院,上海 201100

  【摘要】目的探讨发生首次心房颤动(房颤AF)后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543例患者首次发生房颤后的完整资料并随访2006年。观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其伴随疾病并与无发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首次发生AF后随访4.0±1.2年后,有80/543例(14.7%),发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相关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肺病、高血脂等。结论 以往无冠心病的中老年患者首次房颤后发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较高,房颤可作为新发生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一种危险因素。

  【关键词】 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最近一次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年龄标化后)为0.61%,估计房颤患者有800多万,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等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潜在危险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以往无冠心病的中老年患者首次房颤后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住院病人及门诊病人(以往无冠心病史)首次发生房颤后随访至2006年12月31日者共543例,其中男266例,女277例,年龄50~85岁。

  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包括心绞痛,由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者心电图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变化;不稳定心绞痛,新发生心绞痛或心绞痛症状加剧,伴或不伴,心电图变化,但无血心肌酶升高;急性心肌梗塞,由临床征状和体征,血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变化确诊:冠状动脉缺血性死亡;死于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

  对照组为首次房颤后无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患者。

  1.2 统计学: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χ2试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543例(14.7%)患者,在随访期间(4.0±1.2)年发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其中,心绞痛发生58/80例(72.5%),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14/80例(17.0%),冠状动脉缺血性死亡发生8/80例(10.0%),与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发生相关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中风、充血性心率衰竭、阻塞性肺病等,与对照组(未发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者463例)相比,2组差异显著。见表1。表1 有或无冠状动脉缺血事件临床特征比较

  3 讨论

  虽然有报告首次发生房颤后,发生心血管事件较少,但本研究发现以往无冠心病的中老年患者首次房颤,随访4.0±1.2年后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高,房颤可作为冠状动脉缺血心脏病一种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肺病等患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

  Miyasaka等[4]报告对20年间以往无冠心病的首次发生房颤患者随访6年左右,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发生率17%(463/2768)。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发生相关因素由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中风、充血性心率衰竭、阻塞性肺病等,与本研究结果相仿。

  高大中等[5]报告:8年内,房颤839例患者其主要病因,风心占20.5%,冠心占29.4%,高血压占34.3%。我们认为以往无冠心病的中老年房颤患者,有部分病人可能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只不过在发生房颤前临床无明显症状和体症,而被忽略。故对以往无冠心病者发生房颤后应密切随访,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冠心病,及时治疗,同时治疗有关伴随疾病。

  【参考文献】

  [1]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2]Wang TJ, Larson MG, Levy D, et al. Temporal relation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their joint influence on mortality: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 Circulation, 2003, 107:2902-2925.

  [3]Zimetbaum PJ, Josephson ME, McDonald MJ, et al.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myocardial infar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 J Am Coll Cardiol, 2000, 36:1223-1227.

  [4]Yoko Miyasaka, Marion E. Barnes, Bernard J, et al. Coronary Ischemic Events after First Atrial Fibrillation: Risk and Survival [J]. Am J Med, 2007,120:357-363.

  [5]高大中,王春彬,赵江龙,等.心房颤动1533例病因及治疗策略变化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9):1517-151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