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拔除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1-09-02 浏览次数:431次
作者:成晓珍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山西 太原
【关键词】 儿童 上前牙区 多生牙 拔除
上前牙区多生牙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对于口腔内已萌出或部分萌出的多生牙,诊断及定位都很明确,拔除也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一些埋伏多生牙,尤其是完全骨埋伏多生牙,临床上一般不易发现,也不易定位及拔除。本文总结2006年—2009年拔除的36 例共63颗埋伏多生牙的治疗体会,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 例患儿中,男28 例,女8 例,年龄6~12 岁。多生牙数目:1颗者11 例,占30.56%;2颗者24 例,占66.67%;4颗者1 例,占2.78%。多生牙的位置:位于唇侧者5颗,占7.94%;位于腭侧者56颗,占88.89%;位于2个中切牙间者2颗,占3.17%。手术进路:自唇侧进路者4 例,占11.1%;自腭侧进路者32 例,占88.89%。
1.2 定位分析及手术进路
对于口腔检查腭侧或唇侧有明显膨隆、埋伏多生牙位于萌出恒牙根颈部者,经X线片证实,手术则在隆起区进路。对于口腔检查无明显膨隆者,摄X线片显示多生牙与恒牙无重叠,并见上颌埋伏多生牙位于2个恒牙间,手术可先唇侧进路,便于操作。对于口腔检查不明显,根尖片及全景片显示多生牙位置较深,并伴有冠根倒置的10 例患儿,采用层厚为2 mm的上颌前部横断CT扫描以协助定位,发现多生牙均位于腭侧,故采用腭侧进路法。
1.3 麻醉方法
对于口腔明显膨隆,且患儿能较好合作者,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对于口腔检查不明显,X线片显示埋伏多生牙位置较浅,患儿又能较好合作者,根据需要配合眶下神经、鼻腭神经等传导阻滞麻醉。对于不合作患儿,不论多生牙位置如何,均在手术室采用氯胺酮分离麻醉法。
2 结 果
2.1 定位
26 例患儿采用X线片及临床检查综合定位。其中2 例由于定位模糊而分别自唇、腭侧做切口,造成手术范围扩大,时间延长,使患儿配合程度降低,术前预测准确率92.31%。10 例患儿采用上颌前部薄层CT扫描,由于定位准确,手术均顺利,时间缩短,痛苦减轻,术前预测准确率为100%。
2.2 麻醉与手术
20 例患儿采用浸润麻醉,自龈乳头处切开,根据定位分析确定手术进路。以剥离子紧贴骨面翻门瓣,用凿子去除部分牙槽骨,暴露多生牙后用窄而薄的挺子挺出,冲洗干净后缝合。由于去骨时的疼痛、不适与恐惧,大多数患儿配合欠佳,手术时间多为1~2 h,甚至更长。术后反应严重;16 例患儿采用氯胺酮分离麻醉,手术方法同上,所有手术均顺利,时间多在20~40 min,患儿术后留观1 d。术后反应轻微。
3 讨 论
埋伏多生牙多发生于替牙期儿童,以6~12 岁多见,男女比例为3.5∶1,与国外报道的男女比例5.2~2.6∶1相一致。腭侧发生率高于唇侧(腭侧占90.32%),且大多数不易被发现,常由于切牙异常如扭转、迟萌、缝隙异常等被拍片时发现。多生牙侵占正常的牙列空间,影响儿童乳恒牙的替换和正常颌关系的建立,易致错颌畸形,故应及早拔除。否则,也可造成恒牙牙根吸收、诱发含牙囊肿等危害。对于前牙区畸形,术后配合正畸治疗,效果更佳。
埋伏牙的正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定位分析中,X线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位置较深、情况复杂的多生牙,采用层厚为2 mm的上颌横断扫描,术前预测准确率为100%。同时CT能准确、直观地反映埋伏牙的位置,根据CT扫描层面,可确定埋伏牙在颌骨内的深度和近远中位置、埋伏牙的萌出方向、与邻牙牙根的位置关系等,从而有助于治疗计划和手术方案的制定。
麻醉效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由于儿童自控力差,手术配合程度远不及成人,为了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障碍,对于极不合作的患儿与多生牙情况复杂者,在氯胺酮分离麻醉下手术,时间可缩短一倍以上,且术后反应较轻。但应做好术前的检查和准备工作,术后应加强护理。
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前提。对于唇侧进路者,应尽量保留龈乳头,避免损伤上唇系带;术中如有损伤,则应及时修复。对于腭侧进路者,采用沿腭侧龈缘做切口、翻开黏骨膜瓣的方法,此法术中出血较少,视野较清晰,易于暴露埋伏牙。术后将黏骨膜瓣复位缝合,由于血运丰富,术后瘢痕较小,且隐蔽。所有病例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5 d,无1 例感染,均达一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