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86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14 浏览次数:415次
作者:姚超 作者单位:445600 湖北咸丰,咸丰县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86例新生儿胃肠功障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治疗有效率为96.2%,中期为66.6%,晚期为50.0%,伴有呼吸、心功能障碍者为93.3%,伴有肾功能障碍者为63.6%,3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者有效率为25.0%。结论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与治疗早晚、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胃肠道内环境的平衡密切相关。
【关键词】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早期诊断,胃肠道内环境,微生态平衡,综合治疗,胃肠减压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临床上新生儿危重症中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及时综合治疗是处理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关键,现将我院治疗的危重新生儿多器官功能障碍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危重新生儿多器官功能障碍合并胃肠功能障碍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发生时间3~28天。
1.2 原发病情况 新生儿窒息3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8例,新生儿颅内感染9例,重症肺炎8例,败血症5例,寒冷损伤综合征6例,新生儿溶血1例。
1.3 治疗方法 积极综合治疗原发病,维持脑、心、肾上腺等重要器官功能,水、电解质、热量平衡,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同时给予微生态制剂。插胃管,用5%碳酸氢钠稀释3.5倍洗胃,胃肠减压,抽取胃容物记出量,插肛管协助排气,经胃管给予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
1.4 胃肠功能障碍的分期及疗效的判定[1]
1.4.1 胃肠功能障碍的分期 早期:烦躁、呕吐、腹稍胀气、肠鸣音正常或减弱;中期:嗜睡、呕吐、腹胀明显、肠鸣音明显减弱;晚期:昏迷、呕吐、高度腹胀、肠鸣音消失。
1.4.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无呕吐、无腹胀。有效:无呕吐、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比较 本组86例患儿中,早期52例,治疗有效50例(96.2%);中期24例,治疗有效16例(66.7%);晚期10例,治疗有效5例(50.0%),提示病情越重,疗效越差,预后也越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关键环节。
2.2 疗效与功能障碍器官的关系 本组有呼吸功能、心功能障碍60例,治疗有效56例(93.3%),有肾功能障碍22例,治疗有效14例(63.6%),3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4例,治疗有效1例(25.0%)。提示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不仅与原发病、治疗早晚,更与其他器官功能密不可分。
2.3 胃肠减压及肛管排气的作用 胃内抽出物情况:大量气体82例,咖啡色胃液(出血)32例,黄色胃液(含胆汁)23例,大量奶汁5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时由于腹胀几乎都伴有呼吸功能障碍,胃肠减压及肛管排气有助于减轻腹压,改善呼吸功能,缓解缺氧。有助于降低胃肠张力,改善循环。缓解缺血。处理腹胀是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首要措施。
2.4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治疗5天后大便培养25例,未见致病菌。86例大便常规未见真菌。微生态制剂是补充肠道益生菌,起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作用,本身不会引起菌群失调,且无不良反应。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3 讨论
目前对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为依据,由于新生儿病情发展迅速,对胃肠功能障碍早期认识不足,临床表现不典型,又缺乏试验检查方法配合,常常被忽视,一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提示病情已经加重,抢救治疗更加困难。
胃肠功能障碍是胃肠功能衰竭的前期,新生儿时期的胃肠功能障碍主要是继发于窒息、缺氧缺血、出血、感染等危重基础上的综合征,是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MODS的始动环节,胃肠功能障碍是促发MODS的动力,在整个危重症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的贮存库,并且是最先遭受缺氧缺血损害的器官[1]。MODS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炎症介质,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肠源性三种机制,肠源性机制逐渐被认识,在临床上受到重视,当新生儿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时,胃肠黏膜缺氧缺血,黏膜完整性受损,黏膜屏障破坏,微生态环境失衡,细菌移位,毒素侵入,肠源性炎性介质释放,造成机体第二次打击,进一步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加重MODS。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处理新生儿MODS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关键。
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发生功能障碍时,需禁食,进食不当,可以发生胃肠黏膜损害,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新生儿胃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在出生后第3天左右为高峰时期,受禁食及抗生素治疗等因素的影响,肠道菌群不能建立或失调。目前微生态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简便易行,没有不良反应,直接对胃肠道补充益生菌,可迅速提高肠道益生菌数量,或选择性刺激正常菌群的生长繁殖,从而抑制外源性致病菌及内源性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繁殖。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发育、成熟。修复和保护肠道黏膜[2]。在新生儿MODS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时,运用微生态制剂保护胃肠道功能已备受重视。另一方面,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山莨菪碱等,这些扩血管药,能有效地改善胃肠黏膜血液循环,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此外,近年来认为补充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有利于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代谢,谷氨酸/谷氨酰胺可以防止胃肠黏膜萎缩[3]。新生儿MODS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时原发病的治疗固然重要,综合治疗胃肠功能同样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徐淑兰,赵萍,卢远达,等.小儿胃肠道功能障碍39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7):433.
2 郑跃杰,段恕诚.微生态失衡与内源性感染.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5):302.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