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09  浏览次数:396次

  作者:张金霞,王芳,王瑶,段建锋,李德军  作者单位:陕西旬邑,旬邑县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 应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寻求减轻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后发生各器官损害的切实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将5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窒息复苏后予以吸氧,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灌注,控制液量,维持电解质平衡,供给热量及控制感染等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多巴胺3~5 μg/(kg•min)用微量输注泵持续静注,平均用药3天。结果 治疗组患儿各脏器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可以减少胃肠、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缓解病情,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多巴胺,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其发生率占活产数5%~10%[1]。新生儿窒息引起多脏器损害较多见,窒息程度越重,多脏器功能损害越重[2]。因此,依据偱征医学要求,为减轻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后发生各器官功能损害而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我院儿科2004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5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出生时1 min Apgar评分≤3分),男35例,女21例;<37周12例,37~42周34例,>42周10例;自然分娩9例,胎吸产14例,臀牵引产15例,剖宫产18例;出生体重<2 500 g 8例,>4 000 g 6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新生儿在胎龄,出生体重和分娩方式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诊断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出生时1 min Apgar评分≤3分。有脑损害者需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订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为不能耐受进食及腹胀,应激性

  溃疡或坏死性肠炎;诊断新生儿急性肾功能损害者符合少尿<1.0 ml/(kg•h),肌酐上升,但<120 μmol/L,经输液,正性肌力药或速尿治疗后,尿量恢复等急性肾功能损害改变;诊断新生儿心功能损害有心音低钝、节律改变、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等,异常并符合循环不良诊断标准[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窒息复苏后予以吸氧,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灌注,控制入液量,维持电解质平衡,供给热量及控制感染等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窒息复苏后即使用小剂量多巴胺3~5 μg/(kg•min),用微量输注泵持续静注,平均用药3天。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处理,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监测指标 根据上述诊断方法做出病情判断,所有病例均逐日检查体温、呼吸、心率和神经症状,包括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和肢体肌张力,并连续监测心电、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HIE急性肾功能损害、心功能损害及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IE及心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胃肠功能障碍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减低,差异有显著性。表明在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时应用小表1 两组患儿各脏器损害情况比较 剂量多巴胺能减少患儿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和肾功能损害,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3 讨论

  窒息时缺氧对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和多脏器的,临床表现为脑、肾、胃肠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和循环障碍,机体为保护重要器官而出现血液重新分布现象,各脏器血流减少程度分别为肠系膜上动脉75%,腹腔主动脉70%,肾脏70%,脑75%[3]。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是人类内源性的儿茶酚胺之一。小剂量多巴胺治疗的机制是:(1)兴奋肠系膜血管多巴胺受体,扩张肠系膜血管,改善肠壁微循环,促进肠功能恢复。(2)激活肾脏多巴胺受体,使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肾功能明显改善。(3)兴奋心脏β1受体和多巴胺受体,使心肌收缩力与心输出量增加,当使心率维持在120/min次上,血压在6.67 kPa(1 kPa=7.5 mm Hg)以上时,可保证各器官充足的血流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IE和心功能损害发生率变化不大。但胃肠功能障碍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减低,差异有显著性;有资料示重度窒息新生儿并发胃肠功能损害的发病率较高,而多巴胺可以维持胃肠道正常灌注,改善胃肠道供血,具有内源性胃肠细胞保护作用。多巴胺用药后起效快半衰期短,需持续微量静注。应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可减少胃肠、肾等重要脏器损害,从而缓解病情,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0-401.

  2 虞人杰,李黎,汤泽中.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138-141.

  3 刘敬,曹海英,何纯义,等.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7,36(2):69-7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