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症46例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08-09 浏览次数:431次
作者:孙睿,曹墨 作者单位:沈阳,沈阳市儿童医院ICU科(孙睿);110101 沈阳,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产科(曹墨)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对新生儿低血糖症4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46例中42例48 h内治愈,占91.3%,3例使用激素等治疗后恢复正常,占6.5%,1例因原发疾病加重而自动出院。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血糖是早期发现和指导低血糖治疗重要手段;静注适宜浓度和速度的葡萄糖是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的最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脑损伤/治疗,婴儿,新生,血糖过少/治疗
新生儿低血糖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细胞损伤,持续时间越长越严重,可导致智力发育不全等严重后遗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如早期诊治,可防止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减少病残率。本文旨在总结本院收治46例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资料,对低血糖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探讨,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0603~200807在本院住院的139例高危新生儿进行血糖监测,其中确诊为新生儿低血糖症46例,男24例,女22例;发病日龄:1~96 h,平均1.2 d。第1胎36例,第2胎10例;单胎42例,双胎4例。胎龄30~42周,足月产儿26例,早产儿19例,过期产1例。出生时体质量1 350~4 400 g,平均2 410 g,其中≤2 500 g 28例,>2 500 g 18例。低血糖发生时间为出生后1 h至4 d,其中<2 h 4例,2~10 h 19例,11~24 h 15例,25~48 h 5例,49~96 h 3例。原发疾病如下:窒息20例(43.5%),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14例(30.5%),喂养障碍6例(13.0%),感染3例(6.5%),母亲患糖尿病者2例(4.3%),出血病1例(2.2%)。
1.2 诊断标准 接诊时即对139例新生儿足跟部采血,用Advantage血糖仪及相应的采血针和试纸;本组以《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新生儿低血糖开始治疗的标准(<2.24 mmol/L)为新生儿低血糖的诊断标准[1]。
1.3 临床表现 无症状21例(45.6%),嗜睡6例(13.0%),吸吮力差5例(10.9%),体温低下3例(6.5%),呼吸暂停或呼吸急促3例(6.5%),震颤3例(6.5%),紫绀2例(4.4%),易激惹2例(4.4%),抽搐1例(2.2%)。
1.4 治疗及转归 对新生儿,一般采取保暖和合理喂养。对确诊为低血糖患儿:(1)无论有无症状,立即给予10%葡萄糖2 mL/kg推注,再以6~8 mg/(kg•min)滴注维持,若不能纠正剂量加大至10~12 mg/(kg•min),仍不能恢复正常者则予强的松或氢化考的松以2 mg/(kg•d)或5 mg/(kg•d)辅助治疗,直至血糖正常,稳定48~72 h后停止治疗[2]。同时输氧,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加强对原发性疾病的治疗。经上述治疗有28例于24 h后血糖恢复正常(60.9%),14例48 h后恢复正常(30.4%),3例使用激素治疗后恢复正常(6.5%),1例因原发性疾病病情危重而自动出院。
2 讨论
由于新生儿肝糖原和脂肪贮存不足,出生后2 h开始血糖下降,若不及时补充,12 h左右血糖已基本耗尽[3]。在应激状态下(如缺氧、低体温、患有疾病时等)能量消耗更大,易发生低血糖。缺氧时糖氧化酶和糖原异生化酶的活性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解肝糖原为葡萄糖及从肌肉贮存中释放葡萄糖的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新生儿受寒冷刺激时,体温下降,动员体内的棕色脂肪进行化学反应产热,在这个耗氧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葡萄糖作能源及完善的神经系统调节,血糖消耗多,故易致低血糖。早产儿、低体重儿体内糖的贮存更少,分解糖原的酶系又未成熟,加上体表面积大,需要的热卡较多;巨大儿新陈代谢快,耗热卡多,都易发生低血糖。因此低体重儿、早产儿、巨大儿及缺氧、寒冷刺激、存在原发性疾病等都是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主要高危易患因素[3,4],必须进行及时积极的预防。低血糖患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的甚至无症状(本组21例,占45.6%),因此定时监测血糖变化是早期发现低血糖和指导低血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呼吸、心率,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哭声、肤色、肌张力、睡眠、吃奶等变化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测量血糖,这也是早期发现低血糖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对存在发生低血糖高危易患因素的患儿更应密切观察。
新生儿低血糖可发生在新生儿期的任何时段。据报道新生儿在生后2~6 h血糖最低而胰岛素水平较高,故出生后1~24 h发生低血糖较多[4]。本组出生后10 h内发生低血糖19例占41.3%,因此在此时段应加强观察和治疗,尽早给葡萄糖水及母乳喂养,不能进食者应及时给10%葡萄糖液静滴,这对于防治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由于葡萄糖是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低血糖可导致脑细胞的损伤,长时间则可致永久性损伤,并可导致死亡与严重的后遗症[5,6]。据临床观察表明,有症状表现的低血糖比无症状表现的低血糖者预后差,特别是小于胎龄儿,有症状的低血糖患儿如未得到治疗而存活,以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者达30%~60%[7]。因此,一旦发生低血糖,无论症状有否,均应立即进行治疗,即经10%葡萄糖液静注,并以10%~12.5%葡萄糖液维持,及时纠正低血糖,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使用时必须注意葡萄糖液的浓度、滴入速度及个体的特异性。同时监测血糖,及时纠正低血糖和避免引起高血糖。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0072014.
[2] 上海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医疗护理常规——儿科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67.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61664.
[4] 冯琪,姜毅.小于胎龄儿血糖的系统监测[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4(4):218221.
[5] 徐琦新.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与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2):109110.
[6] 毛健,陈丽英,富建华,等.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7):518522.
[7] 韩玉昆,樊绍曾,傅文芳.实用新生儿急症诊治指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