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功能性遗尿症45例
发表时间:2011-05-11 浏览次数:412次
作者:周娇妹 吴静 顾丽玉 作者单位: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儿科
【关键词】 儿童功能性遗尿症
功能性遗尿是指5岁以后儿童仍出现不随意排尿现象,多数在夜间睡眠中发生[1],且排除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障碍所致的器质性遗尿。本科2005年起采用心理治疗辅以药物治疗小儿功能性遗尿症,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功能性遗尿症诊断标准的患儿45例,脑电图、泌尿系B超、尿常规、腰骶椎X 线正位片均正常;有遗尿家族史17例,学习能力低下12例,多梦20例,多动症7例 ,乏力10例,腰酸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29例,女16例,5~9岁32 例,>9岁 13例;病程3年以下 18例, 3年以上 27例。对照组30例, 男21例,女9例,5~9岁 19例、>9岁 11例;病程3年以下12例, 3年以上1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差异均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性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方法(疗程3个月):(1)去除紧张因素:用同情、体贴、安慰和提供处理遗尿的方法,帮助患儿渡过困境;(2)扩大膀胱容量:督促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时间,鼓励排尿时中断排尿,数10个数后再将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使膀胱容量增大;(3)纠正过于贪玩行为:规定在户外玩耍的时间,督促其按时回家小便;(4)建立条件反射:在晚上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1h用闹钟唤醒排尿,使唤醒孩子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出现,经过反复训练,条件反射建立,孩子就能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5)家庭治疗:与家长充分交流,不责备不打骂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对患儿的父母进行训练, 让父母充当自己孩子的治疗者,同时做好与学校联系,让老师一起帮助学生不歧视遗尿的学生。记录每天排尿情况,有进步时随时给予奖励。此外,嘱患儿按时睡觉,睡前排尿1次,尿完后用力摒一下,以减少膀胱的残余尿量,下午5点后不进流质饮食,少喝水,晚饭菜中减少盐量。每周家长带好日程表与医师会晤1次,及时听取医师的分析与指导,以尽快纠正影响患儿尿床的因素。药物治疗:口服纯中药复方制剂童康片(组方:黄芪、防风、白术、陈皮、山药、牡蛎),5~9岁每次2片,3次/d;9岁以上每次3片,3次/d,疗程3个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程完成后随访6个月。治愈:治疗1个疗程后遗尿停止,6个月内无复发;好转:治疗1个疗程后遗尿次数明显减少或已停止,遇阴雨天或紧张疲劳等情况又有复发;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遗尿次数无变化。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观察组治愈30例,好转11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91%;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两组比较,χ2=8.68, 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 远期疗效 在有效的病例中, 随访6个月后, 观察组复发1例(2%),对照组复发7例(37%)。
3 讨论
遗尿症患儿大多数为功能性,且大部分随年龄的增长、体质的增强可以治愈,只有少部分遗尿至成人,个别可终生遗尿。冯建琴[2]发现功能性遗尿症患儿普遍出现个性改变,如内向、焦虑、压抑、多疑、孤僻等,如果患儿尿床时再遭到家长责备、打骂、羞辱甚至惩罚等,会使患儿心理创伤进一步加重或出现逆反心理,影响其今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本组90%的患儿遗尿后均遭到家长不同程度的责备、打骂、甚至体罚。因此,加强对遗尿症知识的宣传,对患儿予以理解、安慰及鼓励,是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3]。近年来,国外儿童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要从家庭的角度来治疗儿童的心理问题。致力于通过对患儿的父母进行训练,让父母充当自己孩子的治疗者,使父母从治疗的角度去对患儿施加影响,其效果能更加巩固,儿童的行为改变能更为持久。本资料结果显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对有效病例的随访,心理治疗组复发病例也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
正常儿童夜间较白天产生相对较多的抗利尿激素( ADH ) ,从而不致于尿床,约60%的遗尿症患儿(尤其有明显遗尿家族史),因缺乏这种ADH产生的昼夜节律性[5],在夜间产生过多的尿而致遗尿,科学的生活指导,可减少患儿夜间的尿量分泌,从而减少了遗尿次数。
中医认为遗尿症与脾、肺、肾三脏气虚有很大关系,《金匮翼》中指出:“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童康片由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补益类中药为主组成,不仅具有健脾温阳、行气利水之功,且有扶正升提之效,口服后不仅遗尿止,还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王清江,郑之卿,主编.临床小儿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259~260.
2 冯建琴.功能性遗尿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宁夏医学杂志, 2002,24(4):248.
3 王惠梅,陆素琴.功能性遗尿儿童临床特征及其心理影响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2,10(5):326~327.
4 陈家麟编. 学校心理卫生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98~299.
5 刘亚兰,朱松杰,罗贵文,等.原发性遗尿症与血浆ADH 的相关性研究.临床儿科杂志,2002 ,20 (4)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