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儿童埃可30型病毒性脑炎14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0-14  浏览次数:399次

  作者:骆培良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连云港222002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埃可30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6年6月—8月间确诊的140例儿童埃可30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多阳性,重症病例也可出现抽搐等表现,无偏瘫、颅神经损伤等局限性病变。140例中89例痊愈,49例恢复期好转出院,2例自动出院失访,4例出现继发性癫疒间。结论 儿童埃可30型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以无菌性脑膜炎多见,病情相对较轻微,少数可遗留癫疒间后遗症。除常规诊断方法外,病毒病原学检测十分重要。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埃可病毒;儿童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危害儿童健康、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6月以来,本院及本市其他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病例较往年同期骤然增加,经市疾控中心采样送江苏省疾控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确定为埃可病毒30型局部流行。现对2006年6月至8月间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140例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回顾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标本来源 2006年6月—8月我院儿科共收治167例病毒性脑炎住院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诊断标准[1]。去除确诊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9例、腮腺脑炎5例、缺乏完整脑脊液资料13例,临床资料完整病例共140例。发病年龄4个月~14岁,男109例,女31例。

  1.2 标本收集及检测 住院患儿入院当天采集脑脊液1 ml和末梢血标本。脑脊液暂置-20℃保存,23例由市疾控中心统一安排送江苏省疾控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所有脑脊液均作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末梢血标本行血常规检查。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热138例,其中56例呈高热(40.6%),热程在1周以上者32例(占发热病例的23.2%),头痛、呕吐115例(82.1%),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者58例,腹泻16例,脑膜刺激征阳性83例,无偏瘫、颅神经受损等局限性体征。临床症状较重者7例,包括意识障碍4例,抽搐6例,浅反射消失2例,深反射亢进5例。病程5~22天,平均8.8天。无死亡病例。

  2.2 辅助检查结果

  2.2.1 血常规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者33例(10×109/L~20.3×109/L),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其余在正常范围。这33例患儿入院后复查血白细胞,29例恢复正常,且以淋巴细胞为主,符合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5例病程初期白细胞下降,最低3.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5×109/L,未予特殊处理,3天后恢复正常。

  2.2.2 病毒学检查 从23例脑脊液标本中分离到16株埃可30型肠道病毒。同期由疾控中心送检的本市其他医疗机构采集的脑脊液标本中,均检出埃可30型肠道病毒,未提示有其他病原同期大幅度增多。

  2.2.3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 有核细胞增高122例,其中200×106/L以上者14例,最高900×106/L,以中性多核为主,其脑脊液检查均在发病3天内,复查后以单核为主。蛋白增高48例,最高达0.949 g/L;糖、氯化物无明显改变。

  2.2.4 脑电图与脑CT、MRI检查 140例中进行脑电图检查129例,其中115例脑电图异常,占89.1%,常见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慢波,未提示特异性变化;出院前复查25例恢复,34例未见明显好转,余70例未完成复查。进行脑CT检查9例,仅1例表现异常;MRI检查4例,均表现异常,其中3例为CT表现正常者。

  2.3 治疗及预后 采用综合疗法,57例给予阿昔洛韦5 mg/kg,一日3次,静滴1周;20例给予更昔洛韦5 mg/kg,一日3次,静滴1周;40例给予中药制剂炎琥宁静滴7~10天;23例给予喜炎平静滴7~10天。配合甘露醇脱水治疗3~7天。89例痊愈,49例恢复期好转出院,其中4例继发癫疒间,2例放弃治疗出院。

  3 讨 论

  在我国,引起脑炎、脑膜炎的肠道病毒主要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等[2]。肠道病毒已成为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第一位病原。肠道病毒性脑炎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多见。我院2005年及2007年同期病毒性脑(膜)炎住院患儿仅数十例, 2006年1月至5月病毒性脑(膜)炎住院患儿23例,而2006年6月至8月间剧增至167例。根据相关统计分析报道,病毒性脑炎好发于夏秋季节,乙脑多由虫媒病毒引起,散发性脑炎为非虫媒病毒感染引起,其发病时间与乙脑流行季节相近。我国1991年至2005年,乙脑每五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认为与疫苗的合理应用有关[3]。江苏省自1978年起将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逐年下降,由1965~1977年的20.88/10万降至2005年的0.09/10万[4]。2006年、2007年也未见暴发流行报道。我院近年乙脑收治均在10例左右,未见暴发流行。

  本组病例以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为主,近半数有上感样前驱表现,虽为肠道病毒感染,消化道症状少见。临床表现与一般病毒性脑炎相似,以脑膜脑炎为主要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极少数病例(2例)不发热,呕吐次数不等,喷射性呕吐少见,脑膜刺激征阳性多见。与乙脑病例比较,重症病例较少,出现抽搐等重症表现者仅7例,占全部病例的5%;惊厥、昏迷较少发生,也无偏瘫、颅神经受损的局限性体征。肠道病毒脑炎以城市儿童多见,乙脑则仅见于农村儿童,可能与城区预防接种较为完善及缺乏虫媒病毒传播所需的中间宿主有关。肠道病毒脑炎以大年龄儿童多见,考虑与大龄儿童活动范围较大、相互接触机会多、易于传播有关。

  本组少数病例病程早期出现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复查后白细胞恢复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检查有核细胞增高者122例,最高900×106/L,14例脑脊液有核细胞以中性多核为主,其脑脊液检查均在发病3天内,复查后以单核为主。据文献报道,病毒性脑炎早期可有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持续时间较短(24~48 h),而患儿往往来诊较迟,就诊时往往表现典型的淋巴样细胞反应。文献报道小儿肠道病毒脑炎脑脊液蛋白升高较非肠道病毒脑炎明显[5]。本组确诊病毒性脑炎140例,48例见脑脊液蛋白增高,最高达0.949 g/L,多发生在病程早期,复查后恢复正常,糖、氯化物未见改变。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变化与病情轻重无明显平行关系。

  129例脑电图出现异常的患儿中8例脑CT结果正常,1例异常患儿脑CT表现与脑电图表现一致,4例MRI提示异常。脑电图可以较为敏感地反映脑电波变化,且脑电图改变与临床表现有较好的平行关系,临床治愈者复查示恢复正常,预后不良者未见脑电图好转。而脑CT反映脑实质的改变,较脑电图更为直观。脑电图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敏感度高,无创伤性,适合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脑CT与脑电图作为诊断脑炎的两种辅助手段可互相补充。与脑CT比较,MRI对脑白质含水量更为敏感,所查4例均提示异常,可更敏感地提示临床脑水肿,但本组病例脑CT及MRI检查过少,依据不充分。

  本组部分病例由疾控中心进行病毒学检查,支持肠道埃可病毒感染,可惜发现病例骤增时,部分病例已无法留取样本。对该组病例,临床采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及中药制剂炎琥宁、喜炎平进行治疗,其疗效未发现明显差异。平均住院8.8天,放弃治疗及遗留神经系统症状者仅6例。与文献报道肠病毒脑炎一般病程2~3周、预后良好、仅10%左右病例出现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一致。

  总之,随着免疫技术的不断提高,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的病毒检出率不断提高,使分析不同病毒感染所致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成为可能。根据不同病原给予恰当处理,可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降低不当医疗费用。由于本组病毒检测病例数较少,今后还需进一步观察总结。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9.

  [2] 钟建民,周末芝,周红平,等.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4):211-212.

  [3] 郭绶衡,肖洁华,李光密.我国1991~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137-2139.

  [4] 马福宝,陶红,张晋琳.不同地区使用不同乙型脑炎疫苗12年效果观察与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1):39-40.

  [5] 郭红梅,朱启镕.57例儿童肠病毒脑炎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152-15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