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9-19 浏览次数:415次
作者:高芳 王庆斌 高琳芝 张瑞杰 高丽红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药保留灌肠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生后1周内,黄疸发生率早产儿80%,足月儿60%[1]。新生儿黄疸大部分属于生理性的,是新生儿期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儿黄疸是病理性的,其病因复杂,原发疾病多种多样,如不重视,就可能延治误治,引起严重后果[2]。笔者采用中药灌肠治疗该病5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对比,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住院患儿,诊断参照《新生儿科学》第二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最大28 d,最小4 d;病程最长17 d,最短2 d;其中新生儿溶血病3 例,早产儿7例,早产儿并新生儿硬肿症5例,新生儿窒息7例,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头颅血肿4例,新生儿脐炎4例,胎膜早破6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5例,原因不明3例。对照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大25 d,最小3 d;病程最长16 d,最短3 d;其中新生儿溶血病2例,早产儿6例,早产儿并新生儿硬肿症6例,新生儿窒息6例,新生儿肺炎7例,新生儿头颅血肿5例,新生儿脐炎3例,胎膜早破7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4例,原因不明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静滴能量合剂、糖皮质激素、白蛋白或血浆,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酸中毒;溶血症患儿给予光疗、肝酶诱导剂、静滴丙种球蛋白;肝炎综合征患儿加用更昔洛韦。治疗组加用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茵陈10 g、栀子3 g、熟大黄3 g、黄芩4 g、黄连3 g、黄柏3 g、白茅根6 g、茯苓6 g),加水浓煎取20~30 ml,待药液凉至40℃,让患儿取侧卧位,臀部略垫高,按灌肠常规操作要求,将灌肠导管轻轻插入肛门内约10 cm左右,将药液缓慢注入,尽量保留1 h以上,两组均10 d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黄疸”疗效标准判定[4]。痊愈:黄疸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好转:黄疸及其它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它实验室检查指标好转;无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它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注:* 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变化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变化比较(略)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首先尽量找出病因,给予相应治疗,然后积极降低血液及组织中的胆红素浓度。可给予光疗、换血,静滴白蛋白或血浆、肝酶诱导剂等治疗。笔者在上述常用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该病,经临床观察,治疗组退黄快、疗程短、治愈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属于祖国医学“胎黄”之范畴。病机为脾湿热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发为黄疸。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降泄郁热、通便、活血、清热解毒;菌陈配栀子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出,茵陈配大黄可使郁热从大便而解;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退黄,白茅根、茯苓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特别是白茅根具有利湿而不伤阴的特点,对稚阴稚阳的新生儿更为适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栀子可增强肝脏二磷酸腺苷葡萄糖脱氢酶活性,从而明显降低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大黄可抑制钠钾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水分滞留在肠腔内而促进排便,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吸收。黄连、黄芩、黄柏有促进游离胆红素与清蛋白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的作用,三者均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方中之药多味苦寒,易伤新生儿脾胃气,故肠道给药,既方便又不伤脾胃,同时又克服了新生儿喂药困难之缺点,药物通过肠粘膜吸收,进入体内达到利湿解毒利胆退黄之作用。经临床观察,治疗组退黄快、疗程短,明显优于对照组。灌肠疗法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值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允忽视[J]新生儿科杂志,2000,16(6):256
2余加林.新生儿黄疸[J]新医学,2005,36(8):478
3金汉珍,黄德珉新生儿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12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利津县中心医院 25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