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与防治进展

发表时间:2010-09-08  浏览次数:326次

  作者:贾秀红 王宝宏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滨州市 256603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膜性肾病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nephritis,HBVGN)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主要为膜性肾病(mebranous nephropathy,MN),男性儿童多见。Wrzolkoua等[1]研究发现,膜性肾病中HBsAg血症发生率高达20%~40%,尤以小儿的发生率高。1996年我国20家医院2 315例小儿肾活检病例中,HBVGN占8.7%,居肾小球疾病第4位,占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第1位[2]。由此可见,HBVGN是泌尿系统疾病中危害小儿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应该引起广大临床医生重视,现将其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有以下机制单独或协同参与HBVGN的发病。

  1.1 HB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免疫损伤,这是最可能的致病机制,目前证实有两种形式致病。

  1.1.1 循环免疫复合物:人体受HBV感染后,依次在血中产生抗HBc、抗HBe及抗HBs,这些抗体在血循环中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并激活补体造成免疫损伤。动物试验表明,将人血液的HBsAg注入狒狒体内不久,在狒狒血中即可检测到含HBsAg的免疫复合物,诱发免疫复合物肾炎,肾组织发现HBsAg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3]。临床研究发现HBVGN患者肾脏组织中HBsAg沉积与HBV抗原血症呈正相关,大部分患者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且HBsAg复合物含量与病程迁延有密切关系[1]。大多数患者血清C3、C4降低,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证实肾上球上皮下、内皮下及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存在,还发现C3、C4沿毛细血管袢沉积,从而证实HBVGN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4]。HBVGN的病理类型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HBsAg、HBcAg分子量大,带负电荷,其完整免疫复合物在循环中很快被清除,只有经过代谢的片段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才可能沉积在上皮下、内皮下及系膜区[5]。

  1.1.2原位免疫复合物:目前多认为以HBeAg为主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是HBVGN的主要发病机制[6]。在HBV抗原中,以HBeAg分子量最小,低于3.0×105Daltons,且带负电荷,等电点低,不容易克服肾小球滤过膜阳电荷屏障达上皮下,但抗HBeIgG尽管分子量低(1.6×105 Daltons),却带有强大的正电荷,等电点为5.8~10.2,可靠其阳电荷先定位于上皮下,再吸引HBeAg穿过基底膜与其结合[7]。免疫组化方法证实,HBVGN肾小球内有HBV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原位沉积,从HBVGN病人肾组织中洗涤出抗HBV抗原高活性抗体[8]。慢性HBV感染持续不断地提供了抗原与相应抗体,为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提供了基础。李永柏等[9]研究11例HBVGN患者未见1例有肝病表现,亦提示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在HBVGN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

  1.2 HBV直接感染肾脏细胞 HBV不仅能感染肝脏细胞,而且在肾、胰、皮肤甚至胎盘中亦发现HBVDNA存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发现肾脏系膜细胞内存在HBcAg,提示肾脏内有病毒复制[10]。张月娥等[11]在系列临床研究中,先是在患儿肾组织中检测到整合的HBVDNA,随后应用原位杂交技术验证了HBVDNA阳性细胞可以表达HBsAg,导致淋巴细胞浸润、攻击。马学玲等[12]通过HBVDNAHBcAg双标记染色法发现HBVDNA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HBcAg,证明了肾组织中HBcAg乃病毒存在的原位蛋白产物,肯定了HBV直接感染与HBVGN的关系。刘云海[13]用免疫电镜观察到完整的HBV颗粒在肾小球内,说明HBV直接感染肾脏致病的可能性。另外,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随着肾脏中HBVDNA、HBeAg的消失,其临床症状亦随之消失,抑制HBV复制的抗病毒药物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上述结果均说明HBV直接感染肾脏,可能造成HBVGN发病。

  1.3 HBV感染诱发自身免疫损伤 HBV感染人体后,体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抗DNA抗体、抗细胞骨架成分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细胞膜蛋白抗体等。研究表明,HBV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繁殖可改变自身抗原成分,然后随肝细胞破坏释放入血,与肾细胞膜蛋白起交叉反应[14];HBV感染靶细胞后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免疫杀伤,改变靶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引起自身免疫反应[15]。有学者推测HBV感染可能通过病毒的某种成分和自身抗体交叉反应,或自身抗原的暴露释放等途径引起免疫反应[16]。亦有人认为HBV可诱发自身免疫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综上表明,自身免疫异常在HBVGN发病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1.4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部分病人感染HBV后易发生HBVGN,可能与个体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实验研究表明,HBVGN病人多存在免疫功能缺陷,HBVGN病人不能产生高亲和力抗体以中和抗原,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使其对循环中免疫复合物清除能力下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内,产生HBVGN[17];HBV直接侵犯T、B淋巴细胞而致敏,致敏的淋巴细胞和结合在肾上球上的抗原相作用,引起局部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致组织损伤[16]。王韵琴报道[18]HBVGN病人中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高达80%。张国娟等[19]观察到,30例HBV感染后发生肾损害者周围血CD8+细胞明显升高,CD8+/CD4+明显下降,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上述两组临床资料提示HBVGN病人既存在体液免疫缺陷,又存在细胞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或功能不足更易使HBV感染者转为慢性携带者。小儿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受HBV感染而成为慢性携带者,故小儿HBVGN较成人多见。

  1.5 遗传因素近年有人发现HBVGN的发生与某些遗传因素有关。Johnson等[20]研究发现膜性肾小球肾炎的MHC有HLADR2、DR7或BW73高水平表达,同时存在细胞免疫紊乱,推测在慢性HBV感染和膜性肾小球肾炎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易感基因。Bhimma等[21]通过对30例2~16岁HBVMN黑人小儿肾组织HLA(人白细胞抗原)检测,发现HLADQB1抗原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其可能是发生HBVMN的遗传因素。

  2 诊断

  目前HBVGN的诊断标准:①血清HBV标志物阳性;②患肾小球肾炎并可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③肾组织切片中找到HBV抗原。其中标准③中抗原检出率差别很大,可通过提高检测技术及做多种抗原检测以提高诊断率。鉴于HBV是引起小儿膜性肾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或肾小球肾炎若血清HBV标志物阳性,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炎时,尽管其肾组织未查到HBVAg,HBVGN可能性仍很大,可作为拟诊[22]。

  通过原位杂交和直接原位PCR技术在肾组织切片中找到HBVDNA,为HBVGN的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3 治疗

  目前小儿HBVGN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或特效疗法,仍是儿科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下治疗方法。

  3.1 对症和支持治疗 小儿HBVGN中主要为HBVMN,其自然缓解率较高,50%可自发缓解,常在血清HBeAg向抗HBe转化时尿和肾功能异常亦相继改善。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治疗弊多利少,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费用昂贵,且对HBVDNA已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的病例疗效不佳。鉴于以上原因,多数学者主张对一般病例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可获取缓解,主要包括:防治感染、饮食调理、降压利尿、抗凝降脂、肾功能保护等。还可加用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的中药,此外,可试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治疗,以减少尿蛋白排出,减轻肾脏损伤。但对于临床上持续而大量蛋白尿或蛋白尿进行性加重的患儿,除上述对症、支持治疗外,仍需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2 类固醇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主张对HBVGN应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观察到短程给药能在临床上抑制炎症反应,使尿蛋白减少,甚至消失[22]。但多数学者目前认为免疫抑制剂会延缓宿主对HBV的清除能力,激素会加强HBV在肝细胞的复制,发展到HBV慢性携带状态或加重肝、肾损伤,影响远期预后,故现在多不主张使用,特别是HBV复制指标阳性时更应避免使用,尤其是应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在肾病病情需要,且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阴性时,小剂量应用激素可改善肾炎症状,但必须监视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及肝脏病变,宜同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必要时辅以益气补肾中药治疗,切不可长期单独应用激素[2]。

  3.3 抗病毒治疗 临床上观察到有些患儿在HBeAg转阴后或HBV复制停止后HBVGN的肾病病情得到缓解,故近年来以抗病毒药物治疗HBVGN有大量文献报告,主要药物有α干扰素、阿糖腺苷、阿昔洛韦、胸腺刺激素等。

  3.3.1 干扰素治疗:干扰素已广泛应用于治疗HBV感染,是研究最广泛且效果最理想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机制有:①与其受体结合后产生2',5'寡腺苷酸合成酶,降解病毒的双股核糖核酸;②诱导阻滞病毒蛋白转运的蛋白激酶产生;③表达一些细胞蛋白,包括HLAI类抗原分子、β2微球蛋白及补体成分,特别是HLAI类抗原分子表达的升高,可能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α干扰素用于治疗HBVGN,剂量和用法目前无统一标准,疗效亦报道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剂量大、疗程长是治疗显效的关键,大剂量干扰素不仅有抗病毒作用,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具体用法:小儿多为每次300万u至500万u,每周3次,疗程至少半年以上。1995年Lin报道应用α2b重组干扰素治疗20例泼尼松无效的小儿HBVMN,体重<20 kg者500万u/次,>20 kg者8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疗程12个月,治疗3个月后,所有病例尿蛋白转阴,疗程结束时,8例血清HBeAg和HBsAg转阴,疗程后期有30%病儿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而减药[23]。方利君等应用国产α1b重组干扰素治疗8例小儿HBVGN,剂量300万u/(m2·次),肌注,每周3次,4月后改为每周2次,持续2月,总疗程6月,结果5例尿蛋白消失,肾病缓解,2例尿蛋白减少,1例无效,有3例血清HBV抗原于治疗过程中转阴,治疗初期1例有低热,1例有清涕及关节酸痛,此2例病人继续用药后症状消失,其他均无副作用[24]。总之,α干扰素治疗HBVGN取得了初步经验,但剂量及疗程尚需进一步积累资料,总结经验,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就目前资料来看,α干扰素仍为有美好应用前景的药物。

  3.3.2 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阿昔洛韦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轻微,且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大,一般不主张应用。阿糖腺苷可在人体内转化为3磷酸阿糖腺苷以抑制DNA多聚酶及核苷酸还原酶,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具体用法:剂量15 mg/(kg·d),静脉滴入持续2周。但因副作用大,不宜单独长期应用。而胸腺刺激素通过加强T细胞因子的产生,以提高细胞的功能,改善细胞免疫状态。具体用法:剂量2 mg/(kg·d),肌注,1次/d,共6个月。1991年Lin等将阿糖腺苷和胸腺刺激素联用治疗24例HBVGN,结果22例尿蛋白转阴,但血清HBVAg仅8例转阴,远期疗效尚不肯定[23]。

  3.4 拉米夫定治疗 拉米夫定是新一代核苷类衍生物,近年来应用它抗乙肝病毒,其抗病毒作用在于对HBVDNA多聚酶的强效抑制。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治疗过程中发现乙肝复制标志物阳性时,可用拉米夫定控制病毒,以利治疗过程的继续[25]。有报道,拉米夫定治疗HBVGN,临床症状均可完全或部分缓解[26,27]。

  3.5 中西医结合治疗 由于目前HBVGN尚缺乏特效疗法,故广大临床工作者十分重视综合措施的采用,使得中西医结合疗法变得尤为重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韦俊等[28]对74例HBVGN患儿进行辨证,分为6型,据分型给予不同的方剂并结合西药对症治疗等。结果完全缓解58例,占91.89%,基本缓解6例,占8.11%。另有报道雷公藤多甙联合中小剂量激素治疗HBVGN,疗效令人满意。具体用法为雷公藤多甙1 mg/(kg·d)连用3个月,缓慢减量,疗程1年,强的松0.5~0.8mg/(kg·d),治疗8周后缓慢减量,疗程1年[29]。

  4 预防

  尽管HBVGN的治疗较为困难,但却是可以预防的,对小儿有计划的使用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可有效防止HBV感染,达到预防HBVGN的目的。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孙利等[30]为研究乙肝疫苗的接种对小儿HBVGN患病的影响,对该院727例患儿分别按年代及是否接种乙肝疫苗分组。结果显示:①1992—2002年自全国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后,小儿HBVGN的患病较1979—1991年明显减少,并呈逐年下降趋势,患病率由1992年的13.04%降至2002年的5.94%;②接种组231例中仅8例患HBVGN,而未接种组381例中有48例患HBVGN,前者患病率较后者明显降低,分别为3.46%和12.60%。该研究还发现,部分患儿接种过乙肝疫苗后仍患HBVGN与HBV母婴传播有关。我们的经验亦表明:现在城市小儿HBV感染率与HBVGN患病率较农村明显下降,患HBVGN来院诊疗的多来自农村,此与城市的乙肝疫苗接种普及率较农村高有关。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HBVGN的发病率必将大幅度下降。

  鉴于产后乙肝疫苗接种不能有效预防HBV母婴传播所致的HBVGN,为进一步有效控制小儿HBVGN的患病,首要的任务是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措施主要有:①孕妇产前筛查;②高危孕妇产前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③高危新生儿生后联合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其次,应加强高危小儿免疫后的血清学随访。

  【参考文献】

  [1] Wrzolkoua T,Zurouska A, UszyckaKarcz M,et al.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ies in 98 children[J].Am J Kidney Dis,1991,8(3):306312.

  [2] 刘铜林.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J].中国临床医生,1999,7(3):2022.

  [3] 任淑婷,于琳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研究近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4):388391.

  [4] Thtagarajan SP,Thirunalasundari T,Subramanian,et al.Serum and tissue positive for 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 in histopathologically proven glomerulonephropathies[J].J Med Microbiol,1989,29(4):243.

  [5] Iida H,Izumino K,Asaka M,et al. 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B in adults:pathogenetic role of HBsAg[J].Am J Nephrol,1987,7(4):319.

  [6] 王海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脏病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79.

  [7] Lin CY. Clinical features and natural course of HBVrelated glomerulopathy in children[J].Kidney Int(Suppl),1991,35:S46S53.

  [8] Course WG,Abrass CK.Pathogenesis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J].Annu Rev Med,1998,39:57.

  [9]李永柏,刘昌林,张恒言,等.尿HBsAg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检测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1999,7(8):477479.

  [10]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0,29(9):519521.

  [11] 张月娥,方利君,顾健人,等.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基础临床系列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1999,28(10):10.

  [12] 马学玲,张月娥,方利君,等.HBV感染与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4):269272.

  [13] 刘云海.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8):490491.

  [14]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96,12(2):276.

  [15] 郭怡清.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6, 12(2):111113.

  [16] 周士东,张月娥.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5,5(1):102105.

  [17] 周小平,陈勇.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2):126.

  [18] 王韵琴.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几个问题[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2):115.

  [19] 张国娟, 冯江敏,周希静.乙肝病毒感染者T细胞亚群与肾脏损害的关系[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0,28(5):357359.

  [20] Johnson RJ,Couser WG. Hepatitis B infection and renal disease:clinical immunopathogene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J].Kidney Int,1990,37(2):663.

  [21] Bhimma R, Hammond MG,Coovadia HM,et al.HLA class Ⅰand Ⅱ in black children with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membranous nephropathy[J].Kidney Int,2002,61(4):15101515

  [22] 方利君.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与治疗进展[J].新药与临床,1997,16(6):359361.

  [23] Lin CY.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membranous nephropathy with recombinantalphainterferon[J].Kidney Int,1995,47(1):225230.

  [24]方利君,盛芳芸,徐虹,等.国人α1型基因工程干拢素治疗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初步观察[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4,10(5):329330.

  [25] 李玉斌,叶朝阳,栗金艳,等.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62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 3(8):463465.

  [26] 杜江英,吴帮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5例报道[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9):534.

  [27] 陈建.拉米夫定为主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3例[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17(2):88.

  [28] 韦俊,王晓琪,闫晓彩,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肾病74例[J].陕西中医,1995, 16(8):333.

  [29] 马烈,刘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12):8.

  [30] 孙利,徐虹,周利军,等.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病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2003, 41(9):66666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