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儿童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诊断肾损害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0-08-17  浏览次数:377次

  作者:徐坚,丛 辉,龚红蕾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南通226001

  【摘要】 目的:观察儿童尿微量蛋白在不同肾脏病例之间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法测定儿童肾脏损害50例尿转铁蛋白、IgG、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终点比色法测定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组患儿尿微量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路感染组患儿尿微量蛋白无明显升高。所有病例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尿系列微量蛋白测定可用来判断儿童早期肾损害。

  【关键词】 尿微量蛋白;肾脏损害;免疫散射速率法; 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儿童

  尿微量蛋白是指尿中蛋白的排出量超过正常限值,但又未达到临床蛋白尿的中间阶段。近年来把尿微量蛋白的检测作为判断肾小球、肾小管功能损害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选取2006年1月~2007年8月我院儿科住院的泌尿系疾病患儿50例,分析尿微量蛋白与不同临床类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肾损害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3~9.7岁,中位年龄6.3岁,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9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8例,尿路感染12例。所有疾病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6版关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选取正常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1.2 方法 患儿均于入院第2天留取晨尿10 ml,1500 r/min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置-2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法测定微量转铁蛋白(transferrin),微量免疫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Albumin),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ubin),终点比色法测定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同时测定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

  1.3 统计学方法 测定数据用x±s表示,用SPSS 10.0软件包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肾脏损害50例患儿5种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患儿其5种尿微量蛋白NAG、α1-MG、ALB、IgG、TRf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临床类型尿微量蛋白升高的程度亦不同,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其中肾病综合征以NAG、ALB、TRf升高显著,HSPN以ALB、TRf升高明显,α1-MG在肾病综合征,HSPN均见升高,但幅度较小。

  在急性肾小球肾炎各项指标均呈一过性升高,尿路感染等5种尿微量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测定的血BUN、Cr均正常,即肾功能均正常。

  3 讨 论

  常用的传统肾功能检查(BUN、Cr)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易受一些肾外因素的影响,用来评价肾小球滤过率可靠性差,影响早期发现、早期监测和治疗。虽然临床工作中肾活检是直接了解肾脏损伤程度的最重要手段,但更需要一种安全、方便的检查手段来早期发现肾损害。目前已有多项肾早期损伤的检测指标,多数基于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改变。

  尿微量蛋白测定是近年来检测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检测IgG、TRf、ALB、NAG、α1-MG等,其中前3项主要反映肾小球功能,后2项反映肾小管受损情况。如IgG、ALB分别为大、中分子蛋白质,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当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时,便出现ALB排出增加。当肾小球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IgG亦会在尿中出现。TRf分子质量直径大小与白蛋白接近,但带负电荷相对比白蛋白少。当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发生损害后、TRf比白蛋白更易漏出,所以TRf是一项更能反映肾小球滤过膜损害的灵敏指标,但尿中浓度相对比白蛋白低很多。

  NAG是一种溶酶体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含量尤高,对小管活动性损伤反应灵敏,往往是最早发现的指标[1]。α1-MG是一种分子量为26100的糖蛋白,它以游离状态或与高分子蛋白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游离状态的α1-MG可经肾小球滤过,且大部分被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少量从尿中排出,当肾近曲小管受损时则其排量增加,所以α1-MG可敏感反映肾小管功能[2],从而早期发现肾小管受损情况。目前肾小管功能的测定是评价肾间质病理损害的重要依据。

  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的发生机制为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及机械屏障的损害。由于持续大量蛋白尿,导致肾小管毒性,可有小管细胞功能损害,故肾病综合征既有小球又有小管功能损害。本研究发现肾病综合征患儿5种尿微量蛋白均有大幅升高。

  紫癜性肾炎患儿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患儿大多伴有免疫功能失调,机体内存在高凝、微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导致肾血流减少,肾组织缺血缺氧。肾近曲小管代射旺盛,对缺血缺氧更为敏感,故肾小管损害在后期表现明显。本组资料发现紫癜性肾炎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微量蛋白异常,对比临床进行尿微量蛋白的分析显示,在HSPN早期检测NAG、α1-MG无明显差异而ALB、IgG、TRf已有升高。随着病程延长,NAG、α1-MG亦出现升高,说明肾小管病变也已发生。HSPN在起病3个月内根据症状分为5型:I型为镜下血尿;Ⅱ型为无症状血尿及蛋白尿;Ⅲ型为急性肾炎综合征;Ⅳ型为肾病综合征型;Ⅴ型为肾炎—肾病综合征型。雷小燕等[3]专门作过研究发现尿微量蛋白排量顺序为Ⅴ型>Ⅲ型>Ⅳ型>Ⅱ型> I型。

  本研究发现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尿微量蛋白呈一过性升高,随着病情缓解很快恢复正常,且以TRf、IgG升高为主,说明该病以肾小球病变为主。同时发现尿路感染患儿,尽管临床症状严重,尿检查甚至有蛋白尿,但尿微量蛋白未见明显升高,说明尚未侵害肾脏,而当肾盂肾炎时NAG阳性率达85.2%以上[4],故尿微量蛋白检测有助于对泌尿系感染的定位诊断。

  肾小管损伤并发重吸收障碍可导致尿中低分子质量蛋白排出增加,但需注意其血清中的浓度,如果血清中浓度异常增高超过重吸收域值,可出现溢出性排出增多。临床上应加以鉴别。

  总之,尿微量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肾脏损伤的有效检测手段,能帮助判断蛋白尿的主要来源,推断病变是以肾小球还是肾小管为主,为临床定位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振国,王 绵,刘品力,等.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N-Z酰β-D-葡萄糖苷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意义[J]. 临床荟萃,2004,19(2):83-85.

  [2] 陈光明,李 科,李系柏,等.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实验室指标选择与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4):207.

  [3] 雷小燕,张 宏,熊海金,等. 紫癜性肾炎中尿系列微量蛋白及相关因素分析[J]. 小儿急救医学,2004,11(4):244-246.

  [4] 黄建萍. 肾脏早期损伤的某些检测指标及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8):454-45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