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7-26  浏览次数:420次

  作者:吴水冰,王锦文

  【摘要】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常规治疗(对照组)38例给予补液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微生态制剂及肠黏膜保护剂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病毒唑10mg/(kg?d),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38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5mg/(kg?d),静滴,每日1次。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好、安全、高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更昔洛韦;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

  婴幼儿秋季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若不及时治疗常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探讨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我们于2004年10月~2005年5月应用更昔洛韦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4年10月~2005年5月共收治婴幼儿秋季腹泻患儿76例,病程均在3天以内,大便每日5~20次不等,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发热,体温38.3℃~40.2℃,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脱水、酸中毒等。实验室检查:大便经ELISA一步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为阳性;大便常规:镜检无白细胞或高倍镜下3~5个。其诊断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10月23日下发的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更昔洛韦治疗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既往有更昔洛韦过敏史,有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外周血白细胞<3.0×109/L者,不列入本组资料。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8例给予补液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微生态制剂及肠黏膜保护剂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病毒唑10mg/(kg?d),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38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治疗(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mg/(kg?d),静滴,每日1次。治疗后两组患儿动态观察临床疗效,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和心电图。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腹泻病疗效判定的补充建议[1],显效:治疗72h内体温正常,呕吐停止,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一般情况良好;有效:治疗72h内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h内全身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根据以上标准对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更昔洛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除更昔洛韦组1例出现皮疹外,治疗期间未观察到有白细胞降低、肝肾功能变化等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婴幼儿秋季腹泻多发生于秋冬季节,以3岁以内的小儿多见,其主要致病菌为轮状病毒,传统治疗除了补液及对症治疗外,也有采用中草药、甲氰咪胍、病毒唑等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疗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效果较佳。

  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黏膜吸收,水和电解质的功能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在肠腔内。肠道内水和电解质运转失调,葡萄糖吸收功能降低引起腹泻[2]。

  更昔洛韦的作用机制:更昔洛韦是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主要是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降低对肠黏膜的侵袭,减少渗出,有效缓解腹泻患儿的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明显缩短病程,从而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

  本文对我院用更昔洛韦治疗38例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与病毒唑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不失为一种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魏顾毓,段怒诚,等.腹泻病疗效判定标准的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2 李小苹.更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国医师杂志,2002,4(4):429.

  作者单位: 361004 福建厦门,解放军第174医院儿科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