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76次
作者:刘祖建 【关键词】 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以夏季发病最多,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雌性按蚊为传播媒介,在我国流行很广,尤以云南省边境及海南省严重。目前,本病仍是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发作的发冷、发热和出汗,伴有贫血及脾肿大为主要特征。婴幼儿疟疾临床表现多样性,体征多无特异性,给诊断带来了不少困难,治疗不当将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慢性疟和死亡。近几年来,我院共收治疟疾病例285例,婴幼儿疟疾16例,占收治的5.6%,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10例,女6例,6个月以下4例,6个月~2岁12例;不规则发热、不同程度贫血14例;肝脾肿大8例,脾肿大2例;流涕、咳嗽4例,恶心、食欲不振、哭闹2例,四肢冰冷、烦躁不安、呕吐2例。实验室检查轻度贫血10例,中度贫血4例,重度贫血2例;WBC轻度增高12例,正常4例;3次内查到疟原虫10例,3次以上查到疟原虫6例;周围血涂片找到疟原虫6例;恶性疟原虫12例,间日疟4例。 1.2 治疗与结果 脑疟佳+伯喹,蒿甲醚+伯喹,均治愈。 2 讨论 引起疟疾症状的主要是RBC内的原虫裂殖体增殖过程中,原虫的代谢产物、血红蛋白及破坏的RBC碎片,进入机体,刺激体温中枢而引起发热及其他症状。 生活在高疟区、发病前1~2周在疟区居留过的婴幼儿,又是流行季节,出现不规则发热、出汗、脾肿大、贫血,均提示疟疾,周围血涂片找到疟原虫是确诊的依据。但临床表现不典型、体征不明显、血检又找不到疟原虫时,则应与其他疾病鉴别。疟疾发病的高低与原虫数及人体免疫力相关,发热度高低随着发作的反复、原虫数的增多,热度也随之增高。多次反复发作后机体出现较高的解毒性免疫力,则带虫而不出现症状。婴儿神经系统机能尚不完善,与成人不同,临床症状不典型,如出现体温不规则、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肝脾肿大,而高度疑似疟疾时,应每日多次血检或做细胞分类。恶性疟疾以发作时血膜镜检最适宜。诊断上除血检疟原虫外,尚有荧光学诊断、血液离心、免疫学、骨髓及划皮等涂片查疟原虫。 婴幼儿疟疾应以抗疟治疗为主,辅以支持、对症等治疗。蒿甲醚,首次3.3mg/kg,第2~5日1.6mg/kg肌注;或东Ⅰ号,首次2mg/kg,次日1mg/kg口服,快速有效的杀灭RBC内疟原虫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采用伯喹0.25mg/kg,8日疗法或4日疗法,对各型原虫繁殖体无杀灭能力,但对配子体有强力的毁灭作用。支持疗法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维生素的供给,对症应根据病情及并发症的出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对症下药。 作者单位:661000 云南个旧,武警红河边防支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