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白细胞的动态变化和意义
发表时间:2010-04-26 浏览次数:1285次
作者:程钦 作者单位: 510700 广东广州,广州港集团公司港湾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幼儿急疹患儿白细胞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雅培生产CD1700血球分析仪进行监测。结果 白细胞在发热时总数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结论 人类疱疹病毒-6可致T细胞死亡导致白细胞总数下降。
[关键词] 幼儿急疹;白细胞;人类疱疹病毒-6;T细胞
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HHV-6)引起的婴幼儿常见急性热性发疹病。临床以急性发热起病,持续数日,热退疹出为特征。由于出疹前高热不退,又缺乏阳性症状和体征,早期不易诊断。本文通过对白细胞的监测,以探讨其动态变化在本病中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儿,均符合幼儿急疹诊断[1],男10例,女18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2岁,体温38 ℃~40.5 ℃,平均39.39 ℃;热退出疹天数3~6天,平均4.6天。
1.2 方法 使用美国雅培生产CD1700血球分析仪进行连续动态分析。
2 结果
幼儿急疹白细胞的动态变化,见表1。表1 幼儿急疹白细胞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本组病例患儿在高热期白细胞均明显下降,最低可至2×109/L,淋巴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于热退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淋巴细胞仍增高。
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根据细胞表面标志物的不同,T淋巴细胞可分CD4+、CD8+T淋巴细胞两大类。前者只识别带有人主要细胞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的抗原;后者则利用Ⅰ类分子。辅助性T淋巴细胞属于CD4+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属于CD8细胞。对抑制性T淋巴细胞有诱导作用的T淋巴细胞为CD4+细胞。局部组织发生病毒感染时,巨噬细胞和NK细胞被活化,并分泌TNF-使组织中的树突细胞成熟,并携带病毒抗原向局部淋巴结迁移,树突状细胞及其他抗原递呈细胞在迁移过程中将病毒抗原加工处理,并开始表达大量的MHC分子和类刺激分子。一些病毒体和抗原也能够通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结被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或者滤泡树突状细胞(FBC)所捕获。在淋巴结的内皮区,巨噬细胞以及来自感染局部的树突状细胞通过MHC-Ⅰ和MHC-Ⅱ类分子将病毒抗原递呈于膜表面,活化抗原特异性的CD4+、CD8+T细胞和B细胞,并使其迅速扩增。所产生的TH细胞和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离开淋巴结,经淋巴循环系统抵达被感染的局部部位[2]。因此循环中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HHV-6主要感染CD4+T细胞,并上调CD4+T细胞的表达。HHV-6也感染CD8+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大单核细胞等,从而破坏机体的抗病毒细胞免疫。因此HHV-6感染人体后能诱导较强的TH和CTL细胞效应。TH细胞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如IFN和IL-2等加强免疫应答。CTL能迅速溶解破坏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消灭病毒赖以生存之处和复制的场所。导致体内T细胞数量下降[3]。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0.
2 宋诗铎.临床感染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21.
3 段恕诚,刘湘云.儿科感染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