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喉性咳嗽48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15次
作者:郭鲜贞,刘文运
【摘要】 目的 观察疏风润燥清咽汤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给予中药疏风润燥清咽汤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口服蜜炼川贝枇杷膏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 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 %和83.3 %,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中药疏风润燥清咽汤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有较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喉源性咳嗽;疏风润燥清咽汤;小儿
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笔者运用自拟疏风润燥清咽汤加减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48例,并与口服蜜炼川贝枇杷膏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共96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3~15岁;病程平均6 d。对照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14岁;病程平均8 d。两组患儿在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咽喉作痒,痒则呛咳,咽不痒则无咳,咳嗽尤以夜间为甚,每天常有7~9次之多,甚则1 h内咳嗽10多次,咳而无痰或有少量白沫痰,频咳较甚者出现声嘶,无全身症状。病程长者,可伴夜间盗汗、咳甚则小便失禁。咽喉检查示:咽喉黏膜轻度充血,略干燥乏津,或无特殊表现,少数见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胸部X线检查示:肺、气管无异常,或见肺纹理增多增粗。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治以疏风润燥、清咽止咳。处方:甘草6 g、桔梗6 g、薄荷6 g、牛蒡子6 g、蝉蜕6 g、僵蚕6 g、杏仁6 g、麦冬6 g、陈皮6 g、浙贝母6 g、金荞麦10 g、半夏6 g。每天1剂,水煎服。随症加减:若痰热蕴肺、咳痰色黄者,加川贝母、瓜蒌皮、黄芩清润化痰止咳;若风热结于咽喉、咽痒甚者,加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祛风利咽止痒;若肺胃阴伤、咽干咽燥者,加玄参、沙参、芦根养阴生津止咳;若伴声嘶者,加胖大海、木蝴蝶、青果润肺除嘶;若久咳不止,加诃子、五味子敛肺止咳;若肝侮肺逆、呛咳甚者,加桑白皮、百部、地龙、紫苏子平肝泻肺、降气止咳;若肺卫气虚,容易感冒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
2.2对照组口服蜜炼川贝枇杷膏,每次10 mL,每天3次。2组均治疗10 d后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痊愈:用药3 d症状减轻,7 d症状消失;显效:用药7 d症状减轻,10 d症状消失;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经临床观察,治疗组48例中,痊愈35例,显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对照组48例中,痊愈31例,显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3.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4讨论
喉源性咳嗽的突出特点为咽痒,咽部有异物感,刺激性呛咳,多伴有咽干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可能与感冒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药物性咳嗽、气道高反应性等因素有关,抗生素及镇咳药治疗效果甚微。祖国医学理论认为,风盛则痒,热盛则干。小儿肺为娇脏,最易为风热之邪所伤,且咽喉连于气道,内应于肺,故喉源性咳嗽病位虽在咽喉而治疗上应从肺论治。该病究其原委,乃风热之邪侵犯肺卫,结于咽喉,相搏不去,故咽喉作痒,或有疼痛,潮红充血,悬雍垂水肿;肺系受邪,肺气失宣肃则咳嗽;热邪薰灼,耗伤阴津,则咽干咽燥;阴津耗伤,不能养咽,则声音嘶哑,无痰或痰少黏稠;舌苔薄黄腻、脉浮数或浮滑,皆为风热之邪的病理反映。病位在肺卫之表,宜因势利导,以疏风润燥、清咽止咳为主要法则,遵吴鞠通《温病条辨》之“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旨,选择既能疏风润燥,又能清利咽喉之品。方中甘草,一则清热解毒、清火利咽,主治咽喉肿痛;二则甘平而润,有润肺止咳之功;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排脓;薄荷辛散清凉,其性升浮,善解风热之邪、利咽喉;牛蒡子性味辛寒,散风热、利咽喉、解热毒;蝉蜕轻清升浮,凉散风热,主疗一切风热之证;僵蚕味辛入肺,能散风热、清利咽喉,还有化痰散结之功;杏仁乃肺经之药,味苦性降,功能降泄肺气;金荞麦为清利咽喉之圣药;半夏、陈皮、浙贝母则化痰散结消肿。诸药合用,疏风润燥、清咽利喉、宣肺止咳,使风热之邪得清,肺气降而痒咳自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